尽管连续数次拒绝了中移动来电推荐升级为5G套餐,但在一个月前的“618”大促中,北京白领刘丽毫不犹豫地购买了5G手机。
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算了一笔账:“5G套餐最便宜的也要128元/月,目前对我来说没吸引力。但今年北京发放了满两千打九折的消费券,换手机的最佳时机到了,因为5G手机和4G手机价格差不多,换5G手机可以多用几年,说不定年底我就换5G套餐了呢。”
这是中国5G在个人终端层面率先普及的一个缩影。工信部在7月2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97款5G终端获得了入网许可,5G手机累计出货量超过8623万部,预计到今年底,这一数字将突破1亿部。而在6月底,连上5G网络的手机终端数达到了6600万部。
网络建设上,到6月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家企业在全国已建设开通的5G基站超过了40万个。受访专家指出,近期,中国每周平均新开通的5G基站都超过1.5万个,按此计算,到年底,中国5G基站数量或将超过70万站,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连续覆盖。
不同于C端的迅速普及,5G在B端的应用大多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其大规模应用需要运营商与不同行业之间打破行业壁垒,这注定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近期中移动等运营商发布了5G专网计划,B端的商业模式探索也已启程。
C端率先普及,用户数激增
发布会上,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闻库介绍,截止到6月底,连接到5G网络的5G手机终端数有6600万部,随着消费者手机的更新换代,这个数据还在逐月攀升。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彭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5G不论是基站数量,还是用户绝对量,毫无疑问都是全球第一的。目前5G在B端仍处于准备试验阶段,而在C端已呈现率先爆发和普及的势头。
“这一方面是因为5G在C端的应用可以沿着4G的道路和惯性平滑过渡,相对于B端的逐行业磨合,C端的过渡主要由通信行业来主导,这要简单得多;另一方面,5G手机等终端在短期内价格出现超预期下降,这降低了用户接入5G的成本。”
闻库在发布会上也指出,虽然5G手机中很多是数千元的高端手机,但实际上,随着大量的手机的入市,也有一千来块钱的中低端5G手机入市。而刘丽购买的新的5G手机价格也只有2500元。
通信专家、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部件结构上看,5G手机与此前的4G手机并无本质区别,其CPU、GPU、NPU等核心芯片模组、5G基带芯片、屏幕等成本可能略有上升,但当数量上来后规模效应明显,能够摊薄这种升级成本。
项立刚指出,目前5G在C端的普及并不一致,存在着“有5G手机无5G网络”“有5G套餐、无5G手机”两种特殊情况。前者多和刘丽情况类似,用户在换机潮中向5G终端迁移,但当地可能尚未实现网络覆盖,或是并未办理5G套餐;而后者多是在运营商的极力推荐下,将4G套餐升级到5G套餐,但缺少使用5G的终端。
彭健表示,6600万是一个较为“实在”的5G用户数量,此前三大运营商公布的5G套餐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亿,这是各大运营商大力推广5G套餐的结果。“事实上,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接近16亿户,总体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各大运营商只能推动存量4G用户数向5G迁移。”
赛迪顾问通信业高级分析师李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工信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套餐升级优惠、信用购机等举措,促进5G终端消费,加快用户向5G迁移。这是因为5G投资巨大,对运营商而言,C端是收回成本更快的一种方式,换机换网潮以及由此而来的新消费也有望在C端率先形成商业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消费者反映,在5G套餐推广中存在用户明确拒绝之后仍“被开通”5G套餐,甚至未收到任何提醒就“被升级”5G套餐的情况。
闻库强调,在保护用户权益方面,电信企业给用户开通5G套餐业务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消费提醒的规定,切实保障用户的知情权。用户没有同意的话,不能随便开通5G套餐。
B端仍需磨合,行业专网启动
在5G基站方面,闻库介绍,近期中国每一周平均新开通的基站都超过1.5万个,到6月底,3家企业在全国已建设开通的5G基站超过了40万个。
彭健表示,年初三大运营商制定的目标是,今年开通5G基站63万个,实际建设速度明显超出了预期。
项立刚则表示,现在距离年底还有21周,按照每周1.5万个的建设速度,到年底中国5G基站有望突破70万站,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连续覆盖。
李朕表示,工信部原计划在今年底实现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后来提出5G网络要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逐步延伸,“根据我们的预测,如果要部署到全部地市,需要建设80万站,而如果向县镇渗透,预计5G基站需要达到100万站的规模。而若实现与4G相同的覆盖,预计在中低频段,5G宏站至少需要达到475万个。由于高频段的毫米波小站覆盖范围有限,其深度覆盖可能需要数量更多的小站。”
他指出,对5G而言,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占比可能只有两成左右,其主战场在以物联网为主、面向企业用户的应用,这需要5G面向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做深度覆盖与融合。
闻库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当前5G的发展仍然是处于商用初期,未来要推动基础电信企业还要加大力度、抢抓工期,以支持独立组网(SA)模式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高质量5G网络,持续支持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通过共建共享,率先建成一个200兆大带宽的5G网络。
此外,他强调,5G要实现和其他行业的同频共振,促进通信与相关行业双向开放与合作,研究梳理5G应用在推广当中面临的制约因素,明确应用需求、技术方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联合产业开展5G行业虚拟专网的研究与试验。
彭健表示,所谓5G行业虚拟专网是指运用5G的网络切片技术,根据不同行业对于带宽、精确度、时延等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逻辑切割,为行业按需定制相应的网络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7月22日,中国移动发布了5G专网起航计划,推出5G专网优享、专享、尊享三种模式,“优享模式相当于在国道的基础上提供公交专用道;专享模式相当于定向的高速公路;尊享模式则是为高铁、动车专门建造的铁路。”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总经理刘坚如此介绍。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指出,其正探索的5G工业专网将根据网络定制程度,分为物理独立专网、公网切片专网、公网共享专网三种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特定区域覆盖、数据可靠传输、业务安全隔离、设备可管可控的基础连接网络。
他强调,在5G专网建设中,必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通过5G切片技术,针对不同行业、场景的差异化要求,根据时延、抖动、速率等差异化服务实现差异化收费。
彭健指出,由于数字化基础参差不齐,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在工业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规上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49.2%、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仅为7.6%,尚处于过渡阶段,应用于工业领域的5G专网在建设部署时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企业对前期投入的回报存在担忧。
他指出,5G在B端的应用大多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其大规模推广普及仍任重道远,这需要运营商与不同行业之间打破行业壁垒,而这注定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