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韓國宣佈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面臨著國內外強烈的質疑、反對之聲。對此,韓國政府接連提出“部署‘薩德’是自衛之舉”、“‘薩德’選址充分考慮到中國”,以及韓國並未加入美國的反導系統等說法。然而,這些說法站不住腳,無法遮蓋“薩德”入韓的真實用意。“薩德”入韓不僅無法解決韓國所謂“朝鮮核與導彈的挑釁”,而且會惡化地區局勢,導致嚴重破壞地區戰略平衡的惡果。
遠非“自衛”之舉
韓方最近多次宣稱,部署“薩德”是為保護國民生命與安全“不可避免”的決定,是“自衛”。然而從技術分析看,部署“薩德”既無法達到“自衛”目的,也無法有效保護國民。
韓國面積比較小,聚集了逾50%人口的首都圈距離韓朝邊界最近不到40公里。而從技術上看,“薩德”的功能是在高空攔截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的來襲導彈,也就是說這種系統最有效的作用是攔截中程和遠端彈道導彈。“薩德”對於攔截最有可能用來打擊韓國、特別是具有戰略價值的首爾及周邊地區的短程彈道導彈幾乎沒用或者完全沒用。
據報導,此前韓國曾考慮引進以色列的“鐵穹”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在保護以色列防禦來自加沙地帶的導彈和火箭彈襲擊方面,攔截效率高達90%。
“最後韓國卻選擇‘薩德’,無法讓人不懷疑其實質目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說。
對短程導彈攔截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薩德”卻配備了“AN/TPY-2型X波段雷達”,這明顯超過韓國自身防衛需要,引發中國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強烈反對。
該雷達有兩種模式,即終端模式和前沿部署模式。雖然韓國表示會將雷達探測範圍控制在600公里至800公里以內的終端模式,以顯示其“自衛”功能,卻刻意“忽略”了其模式切換功能。
技術上,前沿部署模式的探測範圍約在2000公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希雨說:“美國國會聽證會的材料清楚表明,一旦有需要,駐韓美軍完全能夠在當地、在8小時內,將終端模式轉換為前沿部署模式,把探測目標從朝鮮變為中國或者俄羅斯。因此,既做不到有效‘自衛’,又超出了‘自衛’範圍,韓國引入美軍‘薩德’系統,不僅自欺欺人,而且另藏不願告人的用意。”
選址避實就虛
在雷達探測範圍可深入周邊國家的事實面前,韓方宣稱“薩德”選址在朝鮮半島東南一隅的星州郡是因為“充分考慮中國”,這種辯解也是蒼白的。
“因為不管部署在哪裡,只要‘薩德’雷達用於監視朝鮮,就必然指向中國東北地區;如果轉換方向,則可以觀察到中國境內相當縱深的目標,”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李彬說。
楊希雨也認為,“薩德”一旦入韓,其真正戰略目標或為監視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特別是兩國戰略導彈。
目前,美國已在日本先後部署了兩座X波段反導雷達,也就是“薩德”系統使用的雷達。韓國8月6日宣佈將與日本“分享”X波段雷達的情報,這意味著韓國將與日、美共用“薩德”監測到的情報。
“三座雷達可形成聯動,構成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全球反導系統重要支柱,”楊希雨說,“大國間的戰略穩定將受到顛覆性破壞。”
“薩德”入韓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韓國前外交部長、現朝鮮研究生院大學校長宋旻淳就主張,韓國需尋求“薩德”的替代方案。他在7月25日發表在韓國《中央日報》的文章中寫道:“我們應聚焦於消除部署‘薩德’的必要性本身,而不是去追究在這塊狹小的土地上的什麼地方部署‘薩德’的問題。”
綁上美國“戰車”
對於外界質疑,韓國方面辯稱沒有加入美國的反導系統的計畫,韓國防長韓民求曾表示,“薩德”入韓後,韓方不會與美國的全球導彈防禦系統共用資訊。但他又承認,“韓美兩國之間(資訊)聯動是基本”。這說法顯然相互矛盾。
觀察人士指出,技術上,在設備和部署提議全部來自美國的情況下,韓美反導系統的相互隔離根本就是說辭,在政治外交上也不可能。楊希雨說,韓美利用渲染朝鮮危險推動“薩德”入韓,將來如果所謂朝鮮威脅解除,美國恐怕也未必同意將“薩德”撤出韓國,這就叫“請神容易送神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指出,“薩德”入韓,意味著韓國實質性加入美國主導的全球導彈防禦體系,對大國之間的戰略平衡影響巨大。
觀察人士指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兩翼反導系統的構建,都表明美國追求全球反導霸權的意圖,其手法也如出一轍:就是渲染威脅。
半島局勢也在這種渲染中,一步步加劇緊張與對立。國際社會為實現半島無核化所做的努力也將遭受嚴重挫折。
“軍事是重要的安保手段之一,但單靠軍事不能解決問題,”李彬說,“‘薩德’入韓將把韓國推入更危險的困境。解決困境的典型方案就是尋求合作,找到雙贏出路。韓方不能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