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华。 李爱平 摄
(抗疫故事)内蒙古青年志愿者的抗疫“光辉岁月”:有种力量在召唤
中新网乌兰察布5月13日电 题:内蒙古青年志愿者的抗疫“光辉岁月”:有种力量在召唤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一个月前,在拿到共青团集宁区委员会颁发的抗击新冠肺炎荣誉证书那一刻,31岁的李华下意识地拍了照,然后给母亲闫玉兰发了微信。
图为李华和高佳敏拿到的荣誉证书。 李爱平 摄
她以为这一荣誉证书能够让母亲高兴一把,没想到闫玉兰“不以为然”。
“你不知让我多担心啊。”闫玉兰用“斥责”的语气对李华说道。但几小时后,闫玉兰却将这一消息与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
李华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新世纪学校的一名小学老师。疫情暴发之初,她无意间看到了当地团委招募志愿者的消息。
“于是和家人商量,老公非常支持,但妈妈因患病对当志愿者一事极为敏感。”李华说,母亲最初通过各种方式予以阻拦,但最终我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5月12日晚间,回忆起2月29日的这一抉择,李华形容说,“好像有一种力量在召唤,觉得自己必须去一线。”“毕竟自己是一名党员。”
图为志愿者李华在入户调查。受访者供图
与李华参加抗疫志愿团队之初面临的“小风波”所不同,当她的同事高佳敏将当志愿者的想法和家人说了后,“家里全体成员一致称赞。”
26岁的高佳敏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她觉得选择当志愿者是一件“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因为体现出了价值,自己是有用的人。”
李华与高佳敏在当地社区当志愿者的时间各不相同,李华一共当了15天志愿者,高佳敏一共当了21天志愿者。
图为志愿者高佳敏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两人的共同体验是:“比预想中的要难很多。”李华告诉记者:“最初入户调查,问得很详细,居民们都嫌烦,不予配合,只能厚着脸皮坚持问。”
高佳敏的遭遇则更为“尴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我们进屋,唯恐近距离接触,几次还被人推出门。”
图为高佳敏。 李爱平 摄
即便在工作中不被人理解,这两名青年教师也没有选择放弃。李华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多和居民们讲解防控疫情的重要性,得到认同。”
当地民众最初的不配合、不理解,很快就成为历史。随后发生的事,让两位志愿者变得“有些接受不了”。
李华说,一些居民给送来饺子、水果,以及在帐篷中取暖的碳,并告诉她们注意防护,注意休息,就像叮咛自己的孩子。
暖心的语言让她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两人每天按照固定时间分赴各自社区。“如同上下班一样,不敢懈怠。”
或许是因为当老师的缘故,她们每天都在认真核查每一户的外出、体温等事宜,最终找出社区存在的疏漏,并提出对策。
最让这两名志愿者难忘的是,当地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于4月3日的返乡现场,“我们哭得稀里哗啦”。
在当地官方为这些医护人员举行的欢迎仪式现场,李华和高佳敏看到医护人员的笑容,联想起自己的志愿者经历。“那一瞬间,觉得防控疫情取得的成绩是那么的不容易。”“和她们比起来,我们所付出的真的不算什么,但能为抗疫出点力,还是值得荣耀的。”
“在当志愿者的那段日子中,我们可一次都没哭过。”高佳敏说,“忙起来,把委屈、抱怨这些事都忘了。”
回顾这段经历,李华说:“这是自己平凡生活中一次闪光的经历。”
高佳敏则表示:“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这次疫情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地民众闫江林对这两名青年志愿者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疫情之下,敢于遵从自己内心去做志愿者,不求回报,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担当,希望她们的实际行动能够影响更多人,成为更多人的榜样。”
集宁区新世纪学校小学部校长王一君表示:“两名青年志愿者的抗疫经历,将成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她们体现了人性最闪耀的光辉。”
“这是一段最有纪念意义的光辉岁月”“这次志愿者经历也让我们读懂了岁月静好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李华、高佳敏在受访时如是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