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一個老翻譯眼中的意大利30年

text

新華社羅馬7月8日電特寫:一個老翻譯眼中的意大利30年

新華社記者劉宇

許多在意大利工作的中國人都親切地稱祁玉樂為“祁老師”,可能因為他在當地翻譯圈裏名氣太大,曾經給意大利總統、總理都做過翻譯,也可能因為他一直戴眼鏡,面對每個人時總是彬彬有禮、樂呵呵的,像一名中學老師。

祁老師1980年首次來到意大利,作為當時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定向為外交部培養的學生,他剛在國內學習一年就被送出國深造,在那個還不夠開放的年代,這件事成為所有人的焦點。重壓之下,一個19歲大學生靠打拼學到了真本事,而說起現在的大學生,祁老師臉上全是惋惜。

“那時候雖然條件差,但出去留學沒有其他想法,唯一的壓力就是學習。現在出來的年輕人各方面壓力很大,誘惑也很大,學習上總讓人覺得缺點什么,當時我在錫耶納整整6年沒說過一句中文,但現在的年輕人連問路都懶得問,手機一按全出來了。”

聊起最初的歲月,祁老師感觸最深的是上世紀80年代時意大利人面對自己表現出的優越感。他說,那時走在街上就會有人過來問他是哪裏人,在得知是中國人後還會把他請到家中,就為了讓他講講遙遠的東方是什么樣子,那時的意大利人對紅色中國充滿了好奇和嚮往。

從意大利回國後,祁老師進入外交部工作,後又調到一家畫報社做外文編輯。按祁老師的話說,當年的工作“輕鬆得讓人覺得不真實”,一個月的工作他半天時間就能完成。

“拿著國家的錢卻幹這麼少的事,我覺得我有危機感。這種日子長不了,”在這種情況下,祁老師不久就辭職返回意大利,在羅馬智慧大學攻讀博士,隨後留在意大利工作。

“1991年再次回到意大利時,他們(意大利人)的優越感已經沒了,當時的移民越來越多,意大利人開始排外,越來越有危機感。”

祁老師說,意大利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對中國人越友好,但意大利媒體是個例外。他在為意大利記者公會翻譯的10年間發現,意大利新聞界對中國抱著某種偏見,他們在為意大利的衰落找藉口,他們找到的原因就是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

“我覺得意大利衰落真正的原因有三點,一是社會福利體系的不合理。意大利在戰後一段時間規定只要工齡達到16年6個月零一天就能夠拿全額養老金,很多人在30幾歲就退休了。二是社會的不公平。一個人只要當過一天議員就能領終身養老金,我認識的一個議員,現在已經不能說話了,每個月領著高達15000歐元的養老金,這個數目好多人累斷了脊梁幹一年也掙不到。第三就是腐敗。這些原因使得它的輝煌無法持續。”

同時,祁老師也認為,在意大利人對中國人的某些偏見上,我們也應找找自身的原因,過於封閉的中國僑民在意大利的一些行為值得反思。

“將心比心,要是在中國有這麼個街區,店面招牌全用外文寫,住在那裏的人也不講中文,咱們會怎麼想?所以在當地生活必須要融入人家的社會,要先主動表示出對人家的尊重。”

祁老師說,隨著歲月變遷,他感受到意大利人對華僑華人越來越多的尊重,但同時也感受到自己同胞身上有時過於膨脹的自信。

“我對一次會見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是中國過來的一個商務代表團,會見一名意方高級官員。意方請的翻譯也是一名華人,一個年紀不大的小姑娘。雙方在交談過程中小姑娘突然有個詞卡住了,就問了我一句,中方代表團一位女士當場直接就說:‘祁老師,下面的翻譯全由您來做,不要讓她翻。’當時的氣氛非常尷尬,意方官員的臉色一下就沉下來了。”

祁老師與記者的父親剛好同歲,聽他交談就像是聽著一個視角獨特的長者訴說著一段靜靜流淌卻又色彩繽紛的歷史。翻譯經常被人比作橋梁,一個好的翻譯不僅禁得住承載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能成為歷史的見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