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股上市做准备,独立两年的印象笔记变身“快公司”

界面新闻

text

印象笔记独立两年,已从一家“慢公司”变成了一家“快公司”。

8月中旬,在印象笔记八周年纪念活动上,印象笔记CEO唐毅透露,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唐毅告诉界面新闻,这轮融资的目的是为优化股权结构,为在A股上市做准备,以他为代表的管理团队会继续增持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此时距离印象笔记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刚过去两年。2018年,印象笔记完成了重大股权重组,从Evernote中独立成为一家中国公司。重组之后,Evernote、投资方(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管理团队各持有约三分之一股权,三方在董事会各有一个席位。

成为一家独立公司,意味着印象笔记对技术、产品和发展策略拥有了绝对控制权,得以根据中国市场的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去迭代产品,自主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

过去两年,印象笔记明显的变化是产品升级速度更快了,比如为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开发了微信、手机号注册、微信分享等功能,推出了思维导图、清单、素材库、速读摘要、“超级笔记”编辑器,这些都是原来Evernote时期无法做到的。“独立之后20个月内,印象笔记团队完成了近400次升级发版。”唐毅说。

在竞争激烈、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印象笔记必须要靠“快”来求生存。在与Evernote分拆之后,唐毅也一直在观察和对比,他认为印象笔记无论是从增长速度、用户粘度还是付费转化率等指标看,都远远超过Evernote。

“Evernote在过去两年创新非常慢,当然它的全球业务量还是很稳定的,但我们发展速度更快,各项指标都在翻倍增长。”唐毅说,两年多来,印象笔记服务的用户数超过1亿,连续两年收入翻番。

随着产品形态的演进,用户画像也比之前更多元化,这是唐毅乐于看到的。最初,印象笔记的典型用户画像是30岁以上的男性,热衷于知识管理和提高效率。现在,印象笔记的女性用户比例则提升到了45%,年龄层的分布也从17岁一直到五六十岁。

用户多元化会带来印象笔记中所记录内容的多元化,“从印象识堂发布的笔记来看,以前大量的标签都是关于工作和会议的,现在有更多丰富的生活类标签,比如育儿、摄影和旅游。从富文本笔记的组成来看,原来更多是PDF和office文档,现在也有大量的视频和音频文件。”唐毅说。

笔记类产品是典型的工具应用,这类应用普遍面临商业化难题。在互联网领域,最容易实现的广告变现模式,在笔记类产品中也难以走通,一旦广告太多就容易伤害用户体验,进而可能会造成用户流失。

为用户体验考虑,印象笔记对于广告变现模式非常谨慎。“现在印象笔记没有一分钱广告收入。”唐毅说,在印象笔记主APP里,不付费的用户绝大可能不会看到广告,只有印象笔记的小程序和流量平台是内容产品,作为对接方案可能会有少量广告。

目前,印象笔记的营收主要来自个人和企业用户的软件订阅费用。唐毅透露,印象笔记的活跃用户中付费用户占比在15%到18%之间。他认为,这个比例在国内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付费用户比例中已经属于比较高的。

唐毅并未透露印象笔记是否盈利,仅表示目前公司每年营收都在翻倍增长。

如果要说服资本市场,印象笔记也需要拓展更多的营收来源,它将目光瞄准了企业市场。相比于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的付费能力和意愿都相对更强,但这个领域的竞争也异常激烈,需要产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不久前,印象笔记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企业的产品“印象团队”APP。实际上,此前在面向C端的印象笔记上已经有印象笔记企业版的服务,提供部分的团队协作功能,但唐毅认为这还不能够满足企业办公、团队协作的需求,于是决定将这部分功能单独拿出来专门推出一款企业产品。

这很容易被外界认为是在追风口。毕竟上半年因为新冠疫情原因,各类在线办公软件火了一把,腾讯、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巨头都在趁势力推自家产品。大公司加码入局,既令这个赛道吸引了资本的目光,同时也意味着竞争陡然升级。

对此,唐毅认为作为初创公司,“拿资源砸市场不是我们该干的事情。”他表示,印象笔记不会做市场上已有的同质化产品,比如绝对不会做文档和会议类产品,印象笔记的核心产品方向将会围绕“超级笔记”编辑器,支持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做更好用的团队协作产品。

在盈利模式上,“印象团队”会延续之前C端产品的思路:先免费用好了,再买单。To B产品仍然是基础版免费,在关键的增值点引入付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