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 琵琶與誦讀的對話

亞太日報

text

演出結束後表演者及作曲家與觀眾交流

文|香港大學文學院助教 王爽

11月26日,《琵琶與誦讀對話-絃歌韻》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上演。作為樂樂國樂團《躍動墨韻-中國水墨與中西樂對碰》系列音樂會的打頭陣項目,多位演奏家、歌唱家、書法家、畫家在一個多小時的音樂會中,以精妙的表演手法交相輝映,為樂團的跨界藝術實踐樹立了新里程碑。

樂樂國樂團音樂總監梁志鏘介紹音樂會理念

音樂會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上演,使演出更具實驗性的意味。演出由彭偉倫的琵琶獨奏揭開序幕,曲目是經典作品之一《草原小姐妹》。樂曲對演奏者的技法要求極高。彭氏在處理多變指法的同時,仍不忘通過音量及音色層次的變化,渲染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圍,塑造生動的畫面感。

緊接獨奏的是音樂旋律與墨跡線條的首次對話。譚樂軒演唱的《Think of Me》,《O Mio Babbino Caro》以及《And This is My Beloved》等經典唱段將女高音的功力表露無遺。同時,選曲方面照顧到大眾觀眾群,也足見演唱者的用心。對於耳熟能詳的唱段,譚氏駕輕就熟,但對每一個吐字都很講究,使歌聲既富有穿透力,又在音量方面控制得宜。在譚氏的演繹下,真摯的情懷隨著溫暖的音色自然流露出來,使得音樂極具活力與感染力,宛如波浪層疊起伏。與繞樑高音相得益彰的是置於舞台另一旁的視覺表達。

跟隨樂思即場作畫的是就讀於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視覺藝術部的學生龔盈盈。雖然年紀輕輕,但她對繪畫與歌曲的結合頗有見解。伴隨女高音的三首歌曲,龔氏以對鴛鴦的描畫,渲染著愛情之美。最值得欣賞的是畫家下筆時的順暢與自然,同時能夠隨著旋律走勢的變化而順勢採用不同的繪畫技巧,很有心思。舞台上的二人陶醉高歌,畫筆舞動,本身就如一幅流動的畫卷。兩個截然不同但相互映射的個體仿佛在彼此追逐,呈現出極為浪漫的美感,使觀眾被唯美的意境所包圍。

彭偉倫與阮蔚藍共同演繹的琵琶獨奏加畫作《霸王卸甲》

水墨與器樂對話的另一力作是由彭偉倫與阮蔚藍共同演繹的琵琶獨奏加畫作《霸王卸甲》。演奏開場曲時,彭偉倫還顯得略為謹慎。而隨著演奏家漸入佳境,二位的傾力刻畫一度使現場氣氛急劇升溫。詮釋名曲,二人的表現原本都很令人期待,但樂曲一開始,畫家阮蔚藍的即席描繪儼然已成為觀眾的焦點所在。並非進行刻板的對位,阮蔚藍隨著疏密交集的音樂節奏下筆,收放自如,並通過畫筆所描繪的線條與質感充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認知,讓聽眾讚歎不已 。筆者以為,如此默契的配合需要花費良久才能達到如此水準。而從音樂總監梁志鏘的介紹中得知,二人一同練習的機會十分有限,幾次彩排與演出就已做得出神入化。作為龔盈盈的同窗,阮蔚藍出眾的藝術天份同樣顯而易見。同時,也可見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在拓展學生視野、推動跨界交流、鼓勵藝術創新與實踐等方面的不遺餘力。

香港作曲家梁智軒作品《琵琶與誦讀對話-絃歌韻》(世界首演)

最後一首世界首演曲目便是當晚的主打,是由香港作曲家梁智軒為琵琶、誦讀與書法所作的《琵琶與誦讀對話-絃歌韻》。樂曲以詩人王融的作品《詠琵琶》為創作藍本,以詩詞配樂的方式,帶領觀眾經歷與眾不同的詩樂體驗。原詩運用琵琶以表現內心的情深意韻。絲絲入扣的旋律線條之上,是時而吟唱,時而誦讀的詩句表達。女高音譚樂軒用心雕琢每一句詩,在理解詩詞意境的基礎上,以自己獨特的歌唱語言亦詩亦歌,層層漸進,並與彭偉倫演繹的琵琶旋律交錯、對話。樂曲頻繁採用大三度音程,看似建立了一種穩定感,但通過持續變幻的漸快、漸慢、漸強、漸弱,不斷打破原有的穩定性,為聽眾構築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於舞台上揮毫的是書法家趙月鏞。在效果性的唱腔及樂器音色的烘托下,趙氏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為了達到最佳觀賞效果,趙氏在直立的平面上書寫,可見其功力不凡。直到曲終,三位表演者仍能將琵琶、誦讀與書法嚴絲合縫,令觀眾拍案叫絕。更值得一提的是,梁氏作品所採取的琵琶與誦讀對話的形式極富有教育性。“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歌是源於語言但超然於語言的內心情感表達。梁氏的創作不僅啓發聽眾對詩歌藝術本質進行思考,同時引導了聽者對音樂形成起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