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永久身份的“七年之癢”

新华社

text

(記者牛琪、王欣)作為一名自稱的“實用主義者,儘管在香港已生活6年,但對1年後是否領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於中信銀行就職的賀曉昕仍然決定保持觀望。

“到時我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評估,如果內地有好的發展機會,可能就不立刻入籍。29歲的賀曉昕說。

事實上,這並不是個體的隨性選擇。從早前的趨之如騖,到如今的糾結焦慮,香港永久居留權對內地在港讀書及工作群體來說,正成為身份選擇上的“七年之癢。

按香港《入境條例》規定,在香港特區成立以前或以後通常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即屬於香港特區的永久性居民並享有居留權。也正因伴隨此居留權而生的諸多優點——自由出入境管理、世界承認學歷、優越社會福利和寬鬆人口政策,內地人士對留港七年後轉換身份的做法,青睞有加。

2003年後,香港批准內地自費學生赴港,加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也增添了移居香港的通道。據香港集思會2013年10月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自2003年以來,獲批入境的從內地來香港求學或工作的人士數目累計已超過16萬。

“最初很多人來香港讀書或做研究員,都想留滿七年,然後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但最近幾年從自己的接觸和觀察來看,很多內地學生對轉換身份比較猶豫。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建華說。

鐘建華認為,一方面住房在香港是很大的問題,另外他們覺得內地提供的發展機會要比香港多,而在香港讀書的經歷也有一定競爭優勢。

在香港集思會的上述研究中,500名內地來港讀書或工作、留港未滿7年者接受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儘管超過7成的受訪者打算短期內留港工作,但只有28%的人認為香港是長遠的理想發展地點,長遠選擇返回內地的佔39%,33%則嚮往其他地方。

不可否認,居住環境狹窄、生活成本高昂及受語言文化影響難以融入香港社會等因素,都越來越成為香港的“短板所在。

與太太一起在中環開飾品小店的黃先生,也一直對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沒太多“感覺。2011年他抱著提升學歷的心態來到香港,“但現在覺得與內地身份相比,香港身份的優勢越來越小。

中國社科院今年5月發表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顯示,儘管香港綜合競爭力連續十二年排首位,但優勢正逐步削弱,宜居城市排名方面,香港已被珠海取代落至第二。而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今年公佈的最新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中,香港也自2005年以來首次跌出前三名。

“內地相對香港的競爭優勢在上升,導致出現了糾結是否要離開香港的情況,“港漂圈創始人趙磊說,“過去香港相對內地是一邊倒的優勢,但現在一些相對優勢已沒有了,甚至變成了劣勢,考慮和權衡必然會發生。

正在組織一檔內地著名相親節目香港海選活動的趙磊以工資舉例——10年前在內地大城市,普通白領的收入可能是3000多元人民幣,香港可達約1萬港元;現在,同樣的工作在上海收入1萬元人民幣,香港也就1.4萬港元左右。

據香港策略發展研究人士分析,中國護照簽證的日益便捷、教育資源在香港與內地間的雙向流動以及香港社會某些排斥內地人的心理,更逐漸“蠶食此前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建立起的優勢。

“不過,香港的絕對優勢仍然存在。趙磊發現,儘管口頭上存在糾結,但如果不涉及重大的人生抉擇和職業規劃,在兩邊條件均衡的情況下,“港漂們基本還會選擇留在香港。

“因為香港的品牌效應仍然很好,它的一些優勢在中短期之內,被內地城市超越的可能性並不大。鐘建華舉例說,比如獨立於行政干預之外的法制系統,對營商的發展便十分重要。

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至2013年,香港核實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資格批准數字(含內地申請者)呈首尾高、中間低趨勢——繼2003年75424人的高位後,2005年至2011年的年均平均值僅為48928人,而到了2013年,人數又躥升至68802人。

在已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洛江斌看來,儘管目前起到的幫助還較有限,但香港身份的社會福利一直都比內地規範和全面,香港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也讓他滿意。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覺得來香港呆了7年總得帶點東西回去,沒有什么比香港身份更特別的了。本科和研究生都在香港城市大學就讀的洛江斌說。

而另一種變化也正在發生。鐘建華援引香港特區政府一項統計稱,目前長期留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香港人有40萬左右。在過去的20多年中,更有共約30萬個香港家庭在內地購買了房產。

“香港人移居內地以後可能越來越頻繁,因為專業人員是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而且到內地創業或找工作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香港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一位非官方委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種雙向的流動是健康的,其中以專業人員和中產階級流動為多。

趙磊也認為,香港人更多移民內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世界永遠一直在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