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構想。其核心內容是與沿線沿路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為達此目的,首先應當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五通”的基礎是語言互通。我很贊同李宇明教授提出的“‘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這一觀點。因為,沒有語言互通,政策難以溝通,更談不上“民心相通”,也會影響“貿易暢通、貨幣流通”。
要讓語言為“一帶一路”構想鋪路,光靠語言學工作者是辦不到的。這首先需要上上下下,特別是國家層面樹立并增強語言意識,認識到個人和國家的語言能力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特別是認識到國家的語言能力已關涉到國家軟硬實力的提升,關涉到國家的安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
信息化時代,國家語言能力與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資源的儲備、利用、保護的能力,國際空間開拓的能力,以及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成正比。任何國際交往和國際利益的爭取與維護,都需要有很強的語言能力的支撐。
如今乃至今后國際的激烈競爭,不僅包含著語言人才、語言技術的競爭,而且包括語言意識、語言規劃的競爭。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從戰略高度來對待語言問題。以美國為例,本世紀以來先后出臺了《國家外語能力行動倡議》(2005)、《國防語言轉型路線圖》(2005)、《語言與區域知識發展計劃》(2006)、《國家安全語言計劃》(2006)、《國防部語言技能、區域知識和文化能力的戰略規劃:2011—2016》(2011)等一系列重大語言政策和舉措。
遺憾的是,從2013年“一帶一路”構想提出至今,一些國家層面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報告,如外交部張業遂副部長在2014年3月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所作的題為《建設‘一帶一路’ 打造中國對外開放升級版》的專題報告,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所李國強研究員在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所作的報告,都未見提及語言問題;同時,由非語言學界學者專家所撰寫的專著《“一帶一路”年度報告》和《說“一帶一路”》也未談到語言問題。
如今,語言學界已經動了起來,僅2015年就舉辦了6次相關專題學術會議或論壇,發表、出版了一定數量的論著。可喜的是,2015年12月11日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也召開了“‘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座談會”,了解有關部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資源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開始,國家應盡快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著手制定總體的“一帶一路”語言規劃。“一帶一路”建設前景光明,語言為“一帶一路”建設鋪路的工程會盡早落到實處。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