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熟悉的卡拉OK方式,是在预订好的KTV包间里与一帮好友欢唱到深夜。而现在,智能手机及相关衍生产品正让这种娱乐方式变得更加随时随地。
外国媒体也在关注这种“移动”和“自助”卡拉OK的新趋势,而生意人则已嗅到这场变革背后的商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6月5日的一则报道说,几个月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开始涌现一种自助式的迷你卡拉OK亭。人们可以直接用微信扫描点歌,然后在里面唱上15分钟或者一个小时。用户还可以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发送给自己或好友。
虽然这类迷你K歌吧往往只有一个电话亭的大小,但与传统卡拉OK方式相比,它不仅不需要预约,也没有动辄几小时的时间要求,使用便捷,灵活性高。与社交网络的关联也让其满足了更多用户分享、发布的需求。
另外,一种名为途讯(Tosing)的无线卡拉OK话筒也受到了CNN的关注。
途讯是一种集麦克风和扬声器于一体的便携式K歌设备。它可以通过蓝牙同智能手机及其他设备相连,打开任意一款卡拉OK应用软件,途讯便可以播放伴奏,并录下用户唱歌的声音。
报道称,去年途讯大约卖出了300万台移动K歌设备,而购买者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
途讯的发明者尤广国说,过去人们习惯于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才能一展歌喉,比如舞台、KTV或者家庭聚会。但是现在,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自己的房间,无论是自己一个人还是和朋友一起,都可以想唱就唱。
2017年5月29日,辽宁沈阳,10多个可移动KTV亮相沈阳商场。该唱吧有3平方米空间,可供两人对唱,采用移动方式付款,能将所唱歌曲上传到手机。图片来源:东方IC
其实,卡拉OK的起源便是1971年日本发明的投币KTV机,当时的机器提供伴奏和麦克风,主要是在歌唱游戏中使用。而在亚洲市场普及之后,卡拉OK承载了娱乐消遣、社交聚会等多种功能,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人们所熟知的KTV厅的方式。
文化传媒人梁文道也曾在访谈节目中提到,当卡拉OK文化初到西方时,当地的居民觉得这种专门开辟一间屋子聚在一起唱歌的行为既古怪又荒谬。所以,无论是如今这种迷你KTV亭的回归,还是卡拉OK衍生品的发展,都与近些年中国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不无关系。
就像途讯发明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当时发明便携K歌话筒的缘由,就是因为他自己并不擅长唱歌,所以在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常常觉得尴尬。
在财经博客网站Quartz 5月7日的一则报道中,也有受访者表示,她很喜欢唱歌,但是不会一个人去KTV。随着移动KTV应用和迷你K歌亭的普及,她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终于可以唱歌了。
Quartz的报道称,现在发生在卡拉OK产业的一场变革,正使这种娱乐方式从原来的聚会型向移动社交型转变,也让更多“内向”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发挥空间。
如今的卡拉OK移动应用不仅仅只提供歌曲,其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除了可以录制自己想唱的歌,还可以在编辑之后把歌唱内容发到社交网络,获得其他用户的评价。
在这个社交化的背景下,许多海外公司也看中了中国卡拉OK市场的商机。比如一家名为Smule的美国初创企业就推出了让用户录下自己的声音,与平台上偶像的歌声进行“合唱”的功能。来自芬兰的Signa也正为消费者和娱乐场所提供超过2万首正版歌曲的数字卡拉OK服务。
科技网站Technode的一篇文章称,成熟的娱乐市场、电子商务、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正让传统KTV失去吸引力,许多老牌卡拉OK场所被迫逐渐关停。在这个饱和的市场,新颖性逐渐减弱的娱乐项目让消费者很容易感到厌倦。而另一方面,结合现场直播、音乐共享和社交化特征的移动卡拉OK市场正在走向成熟。
正如Singa创始人所说,如今各种娱乐媒体都已经开始向流媒体发展,只有卡拉OK还停留在1990年代的模式。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的卡拉OK方式已经显得滞后。但对于这一领域的公司来说,如果他们能充分了解行业现状,同时掌握软件研发和使用技术,那么卡拉OK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