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評論文章稱,去年底中國持有日本國債規模較前年減少了30%,表面看來大幅減持是因為日元貶值,但可能折射了中日關係遇冷的政治背景,中國有利用名義持債額向日本施壓的政治意圖。
該文援引日本財務省數據稱,2008年金融危機促使中國尋求外儲多元化,增持美元以外資產,中國從2010年起成為日本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國,一貫增持日本國債。但2013年底中國持有日本國債總額約14.3萬億日元,比2012年底少了6.2萬億日元。
文章稱,中國的確有理由因為日元貶值加緊拋售日本國債,但事實上中國並非一味拋售。2013年中國拋售約2.4萬億日元中長期日本國債,同時淨買入約2萬億日元期限不到1年的短期日債,所以當年拋售額僅有4000億日元。然而,以上數據又可推算出,中國持有日本購債額減少逾6萬億日元。
據華爾街見聞消息,有分析人士認為:
中國並沒有像表面看起來那樣大幅減持日本國債。很可能是以其他國家的名義持有部分日本國債。
文中提到,去年盧森堡的日本國債持有額增加12萬億日元,持有額僅次於中國。由於盧森堡管理寬鬆,購買日本國債可以無需透露真實身份委託金融機構操作,所以市場傳言:“盧森堡所持有的日本國債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真正持有者很可能是中國。
該文提到,如果上述傳言屬實,中國可能有兩種意圖:
**一是迎合國內輿論,在釣魚島領土爭端引起中日關係緊張時,大量持有日本國債可能招致輿論不滿;
二是向日本施壓,因為中國是日本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僅僅作出“出售的暗示,日本國債價格就會下跌,日本的長期利率可能迅速上升。**
利率上升顯然不利於日本政府財政,日本的公債已經是年度經濟產值的兩倍多,償債成本增加的危險可想而知。
該評論提到,中國並非沒有上述以日本國債為工具威脅日本的想法。報導舉例稱,2010年釣魚島海域發生日本撞擊中國漁船事件時,中國國內就出現了應增持日本國債、誘導日元升值的觀點。
日本媒體的上述看法有多少合理性姑且不論,近年來日本政府持有本國國債明顯增加,遠高於中國持有額。這表明,日本國債的主動權在日本人自己手裏。
日本央行本月18日公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日本央行持有201萬億日元日本國債,占比20.1%,此前排在首位的國內保險公司持有比例降至第二,為19.3%。
以201萬億日元日本國債占比達到20.1%推算,日本國債總規模約1000萬億日元。以上日媒報導稱中國去年底持有日本國債14.3萬億日元,可知中國占比僅有1.43%。
實際上,日本央行一直在大規模買入國債。本月19日《華爾街日報》報導提到了日本國內專家的評論:
明治安田生命保險相互會社首席經濟學家小玉佑一表示,日本央行的政策使債券收益率維持在低位,幫助政府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大規模公共支出計畫進行低成本融資。
上述報導提到日本央行可能帶來的風險:如果央行突然暫停國債購買,債券價格可能下降,收益率可能上升。小玉佑一估計,收益率急劇上升會使日本政府的償債成本增加數萬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