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道防线和“死神”对决,看得心惊!
“炎症风暴”侵袭、氧合指数跌落至1%、心脏一度骤停……三次死里逃生后,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严强,终于在6天后拔除气管插管,脱离有创呼吸机,迎来新生。
在与“死神”的较量中,30多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韩杰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发呼吸衰歇,命悬一线。医护人员在他的病床边近乎“盲穿”大血管,为他用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把年轻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2月19日,当31名同时痊愈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合影时,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一个苹果。驰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队员、北京朝阳医院内科护士长刘小娟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出院的病人会把发的苹果继续传递给还在治疗中的病友。
“苹果传递的是‘平安’,更是信心。越来越多的重症病人康复,我觉得拐点很快就要来了。”刘小娟说。
** 不可辜负的生命之托**
救治严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16病区的医护人员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惊心动魄。
2月9日,严强因为胸闷、气喘明显,呼吸困难入院,接诊的科主任吴雄飞确诊其为重型新冠肺炎伴I型呼吸衰竭。一级护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激素抗炎、抗病毒、抗感染、化痰……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下,严强情况开始好转。
不料,2月11日下午,严强的血氧饱和度突然降到79%。急查血液检验结果显示,“炎症风暴”突然来袭!
“炎症风暴”是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诱因“不分敌我”时,过度反应造成对肌体的伤害。它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死亡重要原因之一。
“情况紧急,必须马上进行血浆置换,否则会出现多脏器衰竭危险!”
吴雄飞立即组织医生和护士商讨,东院区“血液净化小分队”迅速出手,采用热循环双重血浆置换术(DFT)、EC-2A20膜型血浆分离器行CVVH、血浆透析滤过(PDF)多种血液净化模式,清除炎症风暴因子。持续6小时的治疗后,严强的血氧饱和度终于回到98%以上。
严强的病情诡秘莫测,病毒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2月20日上午,危险再度袭来!他突发呼吸困难,炎性因子再次急剧升高,命悬一线。
吴雄飞当机立断:需要紧急气管插管!
然而,千钧一发之际,死神再一次露出狰狞面目——严强的病情急转直下,氧合指数掉到个位数,呼吸频率高至80次/分,氧饱和度只有67%,血压测量不出,大小便失禁。
一道棘手难题摆在面前:不及时气管插管,患者随时会出现炎性风暴引起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如果气管插管,患者目前的身体条件不一定能承受插管过程中的风险。
死神的脚步在逼近,“不能眼睁睁看着死神带走他!”吴雄飞与前来驰援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赖巍一致决定,就地先插管。
托起病人的下颌,开放气道、呼吸囊辅助呼吸、放入插管喉镜,插入气管插管……拥有40余次为新冠肺炎患者紧急气管插管经验的医生乔芊芊,几秒钟内插管成功。赖巍快速连接并调节有创呼吸机,严强的氧饱和度迅速上升,所有人暂时松了一口气。
怎料,2分钟后,严强的氧合指数再次直线掉落,低至1%,心跳骤停!在场所有医护人员迅速合作抢救,心肺复苏、静脉给药....。。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
终于,几分钟后,严强的心率、氧饱和度重新升起来,监护仪上不断闪烁着的数字开始一步步回到安全值。严强转危为安。
此时,吴雄飞才发现,所有人的衣服早已全身湿透。一次惊心动魄的气管插管术,一次联合医疗队多学科专家的密切配合,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
疫情之下,目睹过太多撕心裂肺的绝望和生离死别的悲痛。吴雄飞说:“病人把生命交到我们手里,这种托付和信任,让我感到有种力量在推动自己去努力,去超越死神、抢夺生命。”
** 不能放弃的医者使命**
韩杰病情的突然恶化,也让人猝手不及。
2月13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病区,医生发现30多岁的韩杰状态急转直下,即使已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他的血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67%。呼吸衰竭的韩杰开始丧失意识,死亡的威胁再次来临!
千钧一发之际,驰援武汉的辽宁医疗队成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丁仁彧紧急评估后决定,立刻用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体外膜肺氧合(ECMO)俗称“人工肺”,是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是挽救重症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时间以分秒在计算,危在旦夕的韩杰已经无法被转运至手术室进行ECMO抢救了。眼前只有一条路:在隔离病房就地实施手术,搭建ECMO血管通路。
容不得任何耽误。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周晓阳立刻调拨来ECMO主机,护士长夏巍紧急配备好ECMO专用耗材,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迅速穿戴好防护服及手术衣,进入隔离病区。多学科医护人员瞬间集结,只为了抢救这个年轻的生命。
当时,韩杰的心脏功能完好,丁仁彧和邓宏平决定使用VV通路的“人工肺”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在患者两处股静脉建立血液通道,将引流和回血管道置入下腔静脉,将人体血液从股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后,在泵的推动下回到另一侧股静脉,暂时代替人体自身的肺功能。
隔离病房里,没有手术室的专用刀片、专用灯。厚重的防护服让医护人员呼吸困难,不一会儿,雾气就爬满护目镜,视野受到影响。不可调高的普通病床,以及病人偏胖的体型和位置过深的股动、静脉,都让解剖血管变得异常艰难。
邓宏平在病床前弯腰俯身,靠着以往积累的血管手术操作经验,凭着手感和触觉“盲操”,一点点把病人的股动脉和股静脉分离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邓宏平和助手始终保持俯身的姿势坚持着。一个多小时后,病人的ECMO血管通路终于搭建成功,生命的通道打通了!此时,所有医护人员都已全身湿透,护目镜上沾满雾气和汗水,甚至连鞋里都被汗水浸透了。
韩杰的氧合情况随即好转,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5%以上,他被医生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这艰难的一关,终于闯过来了。
作为重症治疗方面的一种技术,ECMO并不是针对新冠肺炎的。但由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常出现严重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等危急状况,符合ECMO的适应症,因而成为了挡在死神与病人间的防护线。
回忆起当天“盲穿”大血管,邓宏平仍心有余悸:危重症病人的病情都很危急,一刻都不能耽误。只要有任何希望,我们都不能放弃,这是一个医者的使命。
** 不敢忘却的重生之恩**
作为31名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痊愈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之一,47岁的刘刚显然是最激动的一个。得知可以出院的消息,他在前一天早上花了一个小时,用三页纸手写下了一封感谢信。
“我在临界点的时候,差一点就完了。”刘刚描述自己2月5日刚入院时候的状态,“连站都站不起来,从床上起来上厕所就呼吸困难,先是一直持续高烧39.5度,后来就连续咳嗽三天,早上起床咳嗽能见到血丝。”
在协和西院,刘刚得到了张建初医生团队的精心治疗。三天后,他病情开始得到控制,稳定下来,身体逐渐恢复。刘刚不停地重复着医护人员对他照顾:“他们真的是把饭菜送到我嘴边,不怕脏不怕累,每天都在鼓励我,给我打气,没有他们我根本不可能出院……”
言谈之间,大家无意中发现,他的手掌心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字。
刘刚伸开手掌:“这是我要感谢的医护人员名字,张建初教授、吕燕玲医生、陈平医生、贺新良医生、王芳护士长……我怕自己忘记了,就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手上。”
刘刚说,隔着口罩,他从没看清过这些医护人员的脸,但是日日夜夜的守护,他现在听声音都能辨认出来是谁。
在这封手写的感谢信中,刘刚这样写给医护人员:“待到这场疫情战全面胜利时,放下你们疲惫的身体,来一起放声歌唱,庆祝伟大的胜利。那时,武汉人民将以饱满热情,心怀感恩,让你们感受武汉昔日的活力和魅力。那时,武汉的樱花为你们而开放。”
作为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目前集合了北京、广东、黑龙江、陕西、湖南、辽宁、甘肃等全国各地的11支医疗队,1059名医护人员倾力支援。
在当天出院的31名患者中,有16名来自北京医疗队负责的8层、10层和12层西区病房。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唐子人表示,每个患者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于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很重要。看似都是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疾病,但是病情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只有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脏器功能的支撑、免疫功能的支撑、全方位的治疗,才有可能打赢这场仗。
刘小娟原本早上交班后可以回去休息,但是为了欢送出院的重症病人,她一直等到下午。“看到这么多人的康复,大家都非常振奋。希望给武汉人民信心,给武汉的医护人员信心,我们有能力救治这些重症患者。”
31,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这背后还承载着31个家庭的日夜守望与苦苦期盼,寄托着更多家庭的信心和希望。
** 不可松懈的生死之战**
铮亮的手术刀片,直抵病人喉部。朱霆知道,下一瞬间,剧烈的胸腔气流就会携带着新冠病毒,喷薄而出。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笔直划了下去。
沿甲状软骨下缘切开,暴露气管;切开气管前壁,迅速插入气管套管;将硅胶内管从套管植入并固定,接上呼吸机……一系列精准操作,在15分钟内完成。
“65,80,97”,床边监护仪上的动脉血氧饱和度迅速飙升,患者生命体征重回稳定。2月28日下午,在“抢夺生命”大战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对于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抢救,气管切开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一定使命必达!”朱霆说。
朱霆及同事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 /院方供图
新冠肺炎的救治中,重症、危重症的救治是重中之重,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面对这一最艰难的关隘,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
与武大人民医院、协和西院医院一样,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在每家重症集中收治医院,与死神搏斗的战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武汉,重症、危重症定点医院的总床位达到9000多张,来自全国90多支国家级、省级的医疗队13000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参与新冠肺炎重症的救治工作,接近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
在复杂危重症救治一线,国家顶级医护力量使命在肩,尽责坚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三个院士团队已在武汉定点医院对重症患者救治开展巡诊,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确保重症患者科学救治,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
2月24日,19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集体出院。69岁的梅女士向着李兰娟院士鞠躬致谢,李兰娟院士鞠躬还礼。刘瑜/摄
天南海北,尽锐出战。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多家医院院长或书记带队的重症患者医疗救治管理团队紧急驰援武汉。威震四方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会师江城,铸起捍卫生命的坚实城墙。
日前,《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救治工作的通知》公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贵强表示,新的重症危重症治疗指南把专家的讨论后形成共识的、新的、可行的方法纳入到诊疗方案里。首先,肺炎是一个低氧血症,有效氧疗是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患者的血氧改善对重要脏器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其次,规范和细化了如何进行氧疗,如何上呼吸机,使基层更好的执行氧疗方案。第三,对重症病人探索了临床预警指标。
“我们知道早期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版指南里将早期的临床预警指标列出来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及早进行干预。我们强调‘治未重’,不等病人加重就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王贵强说。
根据当日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占比从初期的38%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8%。
2月1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消息,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主要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取得成效。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明确,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对重症、危重症非常有效的重要手段,已经显示出很好的疗效。至今,已有超过100名康复者献出自己的血浆,能够对超过200位重型或者危重型患者进行救治。
组建院士巡诊团队,成立联合专家组,6次修订优化救治方案,落实专家会诊、24小时报病危、死亡病例讨论、重症巡诊等制度,组织插管小分队,推广中医药临床使用……对抗重症的战斗中,步履不停。
2月25日,国家调拨的4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空运武汉;2月26日凌晨3点多,300台呼吸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2月27日晚,装载有16台ECMO设备的包机,自北京抵达天河机场……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正源源不断运往武汉。
2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表示,定点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占比从14%提高到了64%。全国累计治愈的出院患者已经超过36000人。
这个冬天有些漫长。那些曾经不断攀升的数据,时时提醒着生命的脆弱,人生的别离。但在一场场生死的拉锯战中,不懈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不容放弃的信念始终坚定。战场上,点点荧光已簇成炬火,冰会消融,春水会盛,胜利会来。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房连续作战十几个昼夜之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胡克被一首小诗感动了。
这首落款为“一个六十八岁的确诊患者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号楼14F病房”的诗中写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我们这些感染者是不幸的。有幸的是我们有了他们——勇敢的逆行者。当灾难来临时,是他们用生命和满腔热忱,为我们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当日,又有两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从胡克教授所在的病区康复出院。天空中盘旋多日的阴云悄悄散去,一束久违的阳光带来温暖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