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族乐团携手多位作曲家推出大型原创民族交响套曲 《丝路粤韵》:填补海上丝路音乐的空白

中国文艺网

text

亚太日报 】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音乐也在一次次的海外贸易中得到融合,成为海上丝路中一种文化交流的有声载体。然而,反映海上丝路的音乐作品,尤其民族交响乐则是少之又少。为了填补这块空白,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领导和部署下,由广东民族乐团策划委约的原创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音乐会经过撰写文本、实地采风、结构研讨、作品创作、视奏排练、修改打磨,历时一年之久并经过5月24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之后,将于9月5日在国家大剧院开启国内9个城市的首轮巡演。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由多位著名作曲家联手完成。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出任艺术总监,并与景建树、张坚、韩兰魁、房晓敏、张晓峰、蓝程宝等作曲家组成强大主创团队;著名指挥家张列出任音乐会音乐总监,并与鼓乐演奏家陈佐辉、胡琴演奏家曹玉荣和琵琶演奏家缪晓铮等合作演出。应当说,立意新颖的体裁、重量级的创作团队以及一流的演奏实力奠定了本场音乐会高规格、高水平的艺术品质。

  

本场音乐会是套曲结构,体裁新颖,既可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头尾呼应,共分为《开海》《祭海》《远航》《异域》《乡愁》《归来》《新梦》七个乐章。创作者从岭南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受移民文化的影响,岭南音乐被侨民带到海外,成为侨民思念故土的声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人的海洋情结在世代流传的岭南民俗文化中得以体现,如:南海神、妈祖庙、镇海楼、十三行等,作曲家更是从岭南的民俗生活中汲取素材,贴近生活接地气。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所到之处,都充满着异国风情,均是音乐资源丰富的地方,将异域特色、与异国贸易往来的场景用异国音乐表现出来,能更充分地表现海上丝绸之路。套曲的部分乐章音乐选用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民歌及音乐素材作为曲式发展的重要依据,曲体结构显示中华船队与异国风情的主题音乐相互穿插、相向而行,通过对马琳巴、钢丝筝、康加鼓、小三弦和啵咧等特色乐器的旋律写作以及采用复调、对位的创作技法,加深了对异域风土人情的渲染。

  

据了解,此次《丝路粤韵》国内巡演第一站——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广东民族乐团继2006年《岭南变奏》、2009年《风华粤韵》、2012年《粤韵飞扬》音乐会之后,再次晋京献演广东省文化重点项目的音乐会,也是作为国内一流、代表岭南音乐文化的职业民族乐团首演“海上丝绸之路”题材的大型民族交响套曲音乐会,此举是国内众多民族乐团中首创的,体现了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