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北部,群山重重间隐藏着“云贵小江南”——湄潭县。桃花江绵延十余里贯穿而过,两岸房屋错落、农田成片。溪流边的老槐树下,几位农妇围坐着,给手中的香葱去残泥、摘黄叶,刚从地里薅出来的香葱就堆在她们脚边。
2013年上海杨浦区对口帮扶湄潭县以来,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扶贫成为帮扶工作重点。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官堰居区被选为香葱产业发展基地,实施规模化、规范化种植。2018年,湄潭县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评估考核,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末,实现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
湄潭县的脱贫案例,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启动以来,贵州大地上深刻变化的缩影。藏在大山身处不为人知的农产品,终于迎来生机。
贵州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情况报告提到,2013年以来,上海、广州、大连等东部帮扶城市向贵州省投入财政帮扶资金逐年增长,累计达121.97亿元——其中,2020年已投入的财政帮扶资金达38.64亿,计划实施项目1317个,已开工建设1306个。
2013年以来,东部帮扶城市实施完成产业扶贫、通组道路、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教育资助等项目5001个,带动贫困人口241.3万人,资助贫困学生5.46万人次,建设乡村道路2263.99公里,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建设涉及465所学校(含幼儿园)和602个卫生院(所)、养老院。
湄潭香葱进上海
2020年8月末,热气堆积在山谷之间,官堰居的村民们顶着烈日埋身在香葱地里,正在将来自外地的香葱苗移植到土壤中。
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干部、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孟焱介绍,对口帮扶工作中,湄潭县将坝区发展目标规划定位为以香葱单品为主导产业,列入遵义市“500亩以上示范基地”“七大万亩单品样板坝区”之一。
在黄家坝街道官堰坝区的香葱基地里,核心区种植香葱有4000多亩,辐射坝区种植7000多亩,年产香葱5000余万斤。“每天稳定供应市场60吨以上,每亩实现收益20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远超其他一般农作物。”孟焱说。
香葱来了之后,村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新盖的小楼房伫立在崭新的柏油路两侧,原本在外地务工的青年们出现在田间,曾唯晟就是返乡青年之一。
3年前,在广州打工20余年的曾唯晟回到了家乡——湄潭县官堰居。“听在村里的朋友说,现在在村里种香葱很赚钱,”曾唯晟回到家乡后,以平均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来村里的闲置土地,创建了湄潭县景园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现在有52亩香葱地,香葱比其他农作物好,经济效益高,而且也好种。”曾唯晟介绍,种植香葱的企业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官堰居的村民们正在香葱养殖基地劳作。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曾唯晟目前已经收获了两季香葱,正在等待着收获第3季香葱。“之前受疫情、气候影响,前两季的香葱还是卖了11多万斤,差不多有10多万元吧。第三季按照现在的市场价4元/斤,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他说。
孟焱谈到,这里的香葱葱白短、色面好、香味浓,是作为打入上海市场的特色产品。”2020年,湄潭县安排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70万元,支持发展香葱产业,新建两个香葱交易市场及一栋制冰厂,规范香葱交易,保障运输环境,延长运输距离,实现湄潭香葱进入东部城市。“
“我们还积极对接上海市场,搭建产销平台,邀请上海专家赴湄潭指导香葱种植及产业发展,并带领街道及合作社至上海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销售线上平台、大型商超等企业进行深入对接,了解上海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孟焱说。
“桑蚕之乡”的新生
在距离湄潭县70公里外的凤冈县永和镇长坪村,蚕桑产业也为当地带来了生机。
凤冈县地处大娄山山脉,曾是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县之一。2013年,中央明确上海市奉贤区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截至2017年底,全县4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871户41754人下降到2402户7317人,贫困发生率从10.48%下降到1.84%。2018年,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凤冈达到贫困县摘帽退出标准。
永和镇永华社区镇派第一书记陈勇告诉界面新闻,凤冈县曾是“桑蚕之乡”,但由于市场、技术等原因,蚕桑产业未能持续发展。
“2018年初,永华社区蚕桑面积仅有200余亩,为进一步壮大蚕桑产业的发展,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蚕桑产业,通过企业带动、扶贫项目实施等方式,进一步培养种桑养蚕的大户。”陈勇谈到。
45岁的村民吴勇也成为了一名养蚕大户。5年前,他还是一名修路工人,“当时镇里到处都在修水泥路,我也一直跟着,每年也可以挣个十几万块,后来没路修了,就开始养蚕了。”
吴勇对于养蚕并不陌生,“我们村养蚕的历史很悠久,我小时候也见家人养过蚕,很熟悉,而且则是一个长效的产业,来钱快,发展久。”
短短2年间,吴勇已经成功养殖了3批蚕,累计产茧2700余公斤,产值达10万余元,“第4批蚕茧也到了五龄阶段,即将结茧。现在不说赚多少钱,至少看到了希望。”
东西部协作扶贫让“桑蚕之乡”迎来新生。摄影:何香奕
据陈勇介绍,截至目前,该社区共种植蚕桑1500亩,12户种桑养蚕大户年产优质蚕茧10万余斤,产值2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帮助120名就业人员人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不断有大企业将培育种养殖基地的目标对准了永华社区,蚕桑产业再次复苏。”
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之下,国内家纺业龙头企业——上海水星控股集团,与凤冈县政府合作启动了星丝路项目,成立了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星丝路总经理李惠强告诉界面新闻,该项目于今年8月投产,预计吸纳500余名劳动力务工,并且优先招录贫困户。
“此外,星丝路优先向贫困户收购蚕桑,而且给予贫困户更高的价格。”李惠强介绍,星丝路项目将以凤冈基地为中心,周边逐步辐射其他县,可实现年蚕桑生态综合产值25亿元,茧丝绸工业产值20亿元,年利润8000万元税收3000万元,就近解决已脱贫户贫困人口就业5000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