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春節長假臨近,中國人旅遊的大潮持續湧向海外,全球各國也紛紛啟動中國春節“備戰計劃”以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前來消費。不過,游客在滿載而歸的同時應提防境外免稅“黑店”陷阱。
“黑店”緣何存在?
時隔1個多月,陳然(化名)一直不敢告訴花甲之年的母親,她新年期間去澳大利亞旅遊買回來的保健品和奶粉可能都被坑了。那是母親第一次跟團出國玩,一回來就拿出蜂膠、葡萄籽、牛初乳等瓶瓶罐罐的保健品,還有面霜和奶粉,興奮地分給親朋好友。
可是陳然一看到消費小票就覺得有問題。光是9瓶保健品和4瓶面霜就花了1173澳元(約合843.6美元),按當時匯率約6120元人民幣。果然,經過在悉尼留學的朋友證實,母親帶回的品牌在當地沒見過,而且比當地人熟知的同類商品價格高出好幾倍。
陳然告訴記者,母親所在旅行團大部分團友和她同齡,大多比她出手還闊綽。她們在悉尼和墨爾本都被導遊帶去指定免稅店消費,除了保健品和奶粉,還有澳毛被和羊絨製品專賣店。售貨員全是華人面孔,說普通話,很熱情,只是商品說明和小票全是英文,他們看不懂。
陳然母親的經歷並非孤立事件。
近些年,國外出現一些開在旅遊區主營當地特產的店舖,產品都寫著本地製造,名為免稅店,商品標價卻比市面常見的同類產品高出很多,很多品牌當地人聞所未聞。這些店舖主要或專門接待中國遊客,售貨員大部分甚至全部會講中文,接待遊客訓練有素。
大量中國遊客在日本東京一家免稅店門口排隊購物。
在微博、微信、論壇和媒體報道中,有很多對這些免稅店的抱怨和投訴,不少消費者直指它們為“黑店”。從以往報道來看,日本、越南、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亞太國家是這類“黑店”的重災區。
新華社記者特別關注了一些涉案商店,走訪業內人士和受害者,發現這些“黑店”有生存的“沃土”。
首先,境外消費市場大,“黑店”有利可圖。遠遊歸家給親朋好友帶禮物,是中國人一大習俗,如今腰包鼓了,走得遠了,異國他鄉的特產當然是送禮佳品。
記者發現,在越南,從北部下龍灣、中部峴港和芽莊,再到南部胡志明市,一些所謂免稅乳膠寢具店成為中國旅遊團必到之地,店內枕頭、床墊等經常被中國遊客一掃而空,甚至有的店還出現過斷貨。
乳膠寢具受青睞不奇怪,但當地乳膠寢具什么價位,產品品質有何差異,遊客其實並不了解。一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對中國遊客下手。
其次,導遊成導購,服務一條龍。很多中招的中國遊客都有共同特點:不懂當地語言,甚至一句外語都不會;報廉價團出遊,缺少境外旅遊經驗;對旅遊目的地了解不多,全憑導遊安排;願意花錢,出手大方;聽到中文就激動,見到同胞就覺親切。所以,當他們在陌生國度遊歷幾天后,被導遊帶入一個物品豐富、中文銷售熱情接待的店舖裏,很容易動心,更何況很多還是中老年遊客,一旦導購扯上兒孫福祉,他們幾乎抵抗力盡失。
第三,特色產品免稅店推介當地資源,易獲所在國政府支持。無論是日本的酵素、藥粧,澳大利亞的蜂膠、綿羊油和奶粉,還是越南的乳膠枕頭和新加坡的電子產品,不僅是商品,也是當地文化符號。這些商品銷路好,既能帶來稅收,又能推廣本國文化,當地政府沒有理由不支持。
日本藥粧受中國遊客親睞。
另外,當地旅遊行業不規範也是原因之一。近年來,中國人“走出去”規模擴大,給海外旅遊業帶去強勁推動力,很多小型、不正規的旅行社和商家也見縫插針生長起來。其中不少華人導遊沒有底薪或底薪很低,收入全靠遊客購物提成。在日本一家大型旅行社工作多年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她知道有的不正規旅行社與所謂的免稅店和高檔餐廳勾結,對導遊進行培訓,時時對遊客“洗腦”,令遊客對其產生信任,後面不管是購物還是住店和用餐,就都任由擺布了。
中國國家旅遊局駐日本首席代表張西龍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短短1年半時間裏,日本免稅店從400家擴展至3萬多家,而且免稅商品幾乎涉及各個領域。在這一高速擴張背景下,魚目混珠的現象也十分嚴重。特別在東京、大阪等中國遊客過度集中的大中城市,新生了部分由來自中國港澳臺地區、大陸以及在日華僑華人以合作、合資等方式開設的免稅店,專門針對中國遊客採取不正當行銷和推銷方法,中國遊客因此購買貨價不符等“黑心”免稅商品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正是張西龍提到的某些帶有華人色彩的免稅店,成為讓中國遊客海外遊最受傷的坑,需要特別提高警惕。
“黑店”如何行騙?
2015年10月,上海遊客姚女士在日本一家JTC免稅店買到一款高價酵素營養品,事後發現這款產品在當地百姓愛光顧的普通藥粧店不見蹤影,在知名網店和該品牌對應的醫學研究所官方網站上都查不到信息,而價格卻是市場上同類產品的40倍。當記者想進入這家免稅店一探究竟時,竟被告知進店必須提前預約,並攜帶短期旅遊護照。
無獨有偶,同年,越南媒體《勞動報》記者對與中國接壤的廣寧省下龍市一家乳膠寢具店進行暗訪時發現,這家店只接待中國旅遊團中佩戴店家認可標誌的遊客,不接待本地人,裏面一個枕頭報價250萬越南盾(約合112.5美元或750元人民幣),“買一贈一”。而實際上,河內普通專賣店裏的乳膠枕頭按尺寸大小,價格在30多萬越南盾到60多萬越南盾之間,店裏促銷活動還能打八五折。
越南一家位於廣甯省下龍市的“專接中國遊客商店”。
值得注意的是,姚女士買的產品在日本不少面向遊客的免稅店銷售火爆,而越南乳膠品專賣店被中國旅行團光顧後,必能大賺一筆。有多少人受騙,難以統計,但店家如何得手,倒是有跡可循。
一是導購欺騙遊客,以次充好。在日本旅行社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王女士告訴記者,一些非正規的地陪導遊會和免稅店、餐廳、旅店勾結,從一開始就對遊客“洗腦”,怎麼跟遊客對話都經過專門培訓。例如讓導遊謊報年齡,扮演保養品的受益人,贏得信任;用普通牛肉冒充神戶牛肉,以普通螃蟹冒充帝王蟹等。
澳大利亞免稅店員工向記者爆料,他們經常忙於換標簽,把中國生產的商品商標換成澳大利亞的,或把不知名商品換成所謂名牌。其中利潤最大的就是化粧品和保健品。
二是扯官方大旗,行坑人勾當。據澳大利亞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導遊宣稱,澳大利亞是全世界唯一把保健品當藥品來嚴格管理的國家,有嚴格的GMP認證,而在免稅店購物按當地法律需要出關提貨,給遊客造成產品非常正規的印象。其實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質生產)的縮寫,是國際公認的對藥品進行標準化管理的規範,中國也有類似認證,並非澳大利亞獨有。
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商店內中國遊客搶購商品。
據越南《勞動報》報道,涉事免稅店的中國女店員聲稱越南政府專門向中國遊客推出“買一贈一”優惠,而且僅限當天。後來廣寧省工貿局向新華社記者證實,越南政府根本沒有用“買一贈一”活動吸引遊客。
三是讓遊客行程忙碌,無暇了解和比較當地商品,掉入高價陷阱。中國遊客看中的很多商品都是當地特產,理應價廉物美,但被店家偷梁換柱後,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實際價值。例如在澳大利亞,有的保健品進價不到20澳元(約合14美元),卻能賣到上百甚至幾百澳元。很多遊客往往被宰了也毫不知情。
四是網絡行銷打造假名牌,以假亂真、難以識別。記者發現,近幾年,在日本的部分不法商家與網購商販開始利用網絡廣告、微信公共號、微博等平臺大肆宣傳特定商品的價值與特徵,利用網絡炒作提高知名度,其實所謂的暢銷商品——多為保健品與護膚品——並非本國熱銷品,甚至是日本人基本不消費的商品,談何名牌?
五是封閉購物環境,讓遊客無從比較,讓知情人難以揭穿。被曝光的一些免稅店採取專對中國旅行團開放的策略,甚至連散客都不接待,而且拒絕拍照,他們就是看準了團體遊客在信息掌握和行動自由上的短板,聯合導遊矇騙遊客。而當地人或做過功課的自由行散客,一旦進店就很容易發現問題,所以被店家直接拒絕。
六是讓顧客簽名,把服務單據變合同,難以追責。2014年11月,新加坡森林大廈一家手機店老闆周邱侖誘騙顧客購買手機,隨後強迫顧客支付額外款項,並簽下協議,讓顧客得知上當後也無法索賠,急得給前者下跪。商城裏另一家手機店的馬來西亞籍銷售員也被曝光曾誘騙顧客在“服務合約”上簽字,騙取額外保修費用。新加坡以法治聞名,但並不管制價格,簽字就意味著消費者同意合同中的條款。上面的“森林黑店”事件中,面對消費者已簽字確認的條款,即使警方到場也沒有太多辦法。
特別要提醒的是,在海外購物旅遊一定要慎重簽名。陳然(化名)的母親在澳大利亞買回高價保健品的英文購物小票末尾竟然還有母親的中文簽名。按照常理,出國購物,只有退稅單或信用卡消費單上需要簽名,購物小票上的簽名顯得很奇怪。
《孫子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道了商家行騙的手段,在遇到類似伎倆就要有所警覺。多問、多看、多聽,不要貪圖便宜,提前做好功課,把這些上當之後的教訓作為付款之前的提醒,理性消費。
“黑店” 如何防?
澳大利亞海外免稅店存在騙局幾年前就已見諸報端,被媒體曝光後情況有所收斂,但仍不時發生。而今,日本、越南和新加坡都有類似案例見報。難道坑騙中國遊客的免稅“黑店”就無法防治了?從涉案各方來看,寄希望於店家良心發現,讓利於遊客是不可能的,不過,從中國遊客提升經驗、積極維權,以及當地監管部門採取措施、加強行業規範和監督力度等方面可以有所作為。
對中國遊客來說,首先需要了解不良商家和黑心導遊勾結行騙的一些手段,防患於未然。新加坡消費者協會和旅遊局聯合發佈給消費者的建議值得借鑒。雖然新加坡“森林黑店”案例涉及的是電子產品,但消費建議中有很多可用到購買其他商品的實踐中。
建議提醒消費者購物時注意查詢價格、貨比三家,提前了解產品型號與功能特性、零配件及產品保修條款(包括地域覆蓋範圍)等事項。在付款前就要問清商品退換政策。購物時還要注意索要並檢查收據或購買憑證,並確保所註明的商品描述以及價格準確無誤,以防需要退換商品。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建議消費者對購買商品進行測試,以確保其達到應有性能。
其次,發現中招後,當事人要敢於並善於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利。按照案件歸屬地原則,要在購物當地進行索賠,所以購物後需及時求證,發現問題要當即提出。
據了解,在新加坡有消費者協會接受舉報,並負責調解糾紛。在澳大利亞,負責接受消費者舉報並做出處理的是公平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該委員會能為消費者提供諮詢,在全澳主要城市都設有辦事處,並有舉報電話。委員會設立投訴專員或獨立解決糾紛服務處,提供免費投訴處理服務。
如果調解不能解決問題,澳大利亞各州還設立小額投訴法庭,可供消費者起訴商家,案件審理比較迅速。
在實際操作中,鋻於遊客一般是短期出遊,動用當地資源的時間和能力都有限,相比之下,當地監管部門的監督和查處其實對於無良商家更有威懾力。
越南媒體曝光專門接待中國遊客的高價乳膠寢具店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越南廣寧省下龍市工貿局市場管理司負責人高春律。他說,管理司對涉事店舖進行了檢查,發現店裏寢具都是進口產品,但沒有按照當地規定貼上越南語標簽,可能渠道不正規,因此產品品質得不到保證。該店因此被罰600萬越南盾(約合269美元或1800元人民幣)。另外據報道,在越南峴港被曝光的一家類似店舖,被罰款1500萬越南盾,並開始向越南遊客開放。
峴港工貿局局長潘文柯對新華社記者說:“我們鼓勵所有店舖開門迎接所有顧客。如果發現有違規行為,就會要求這些店家簽署承諾,保證不會再犯。”春節期間,當局會排出更多小分隊來監管市場,防止欺詐外國遊客的現象出現。
對於加強當地監管,輿論監督和法律完善齊頭並進,擠壓“黑店”生存空間是長遠之道。
在新加坡森林大廈手機店主欺詐越南和中國遊客的事件中,警方和新加坡消費者協會曾到事發現場協助解決,但越南遊客只取回不到一半款項,中國遊客1人認栽,1人拿回大部分付款。因為新加坡不干涉商家自主定價,一旦顧客在類似消費協議的文件上簽字,警察就難以保護。
不過,多行不義必自斃。據悉,上述案件的涉事店主在2015年11月被判33個月監禁並罰款2000新元(約合1429美元),另一售貨員也因欺詐消費者的指控被判28周監禁。
2015年7月,新加坡貿工部開始為修訂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法案徵集意見,爭取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懲戒不法商家。新加坡貿工部告訴新華社記者,目前這一工作還在進行中,歡迎商家及消費者對完善保護消費者體系的建議,隨後將公佈更多細節。
中國駐外相關機構為國人利益發聲,更是指向海外免稅“黑”店的一把利劍。
中國國家旅遊局駐日本代表張西龍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得知一些免稅店發生矇騙中國遊客的情況後,旅遊局向日方主管旅遊的有關部門多次提出加緊整頓這種不健康、不正當現象的要求,並提出公佈部分嚴重案例等措施。他說,日本官方也在積極進行證據收集和調查監管。中日雙方旅遊部門對這些問題高度關注,正積極進行旅遊事務磋商,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篩選分類,力圖逐步解決。
和新加坡一樣,日本出臺法規的時間較漫長,目前中國官方已開始加強有關輿論監督和公共媒體宣傳。中國駐日大使館已在官方網站和華文媒體上對中國遊客發佈信息,善意勸告遊客避免高峰期赴日旅遊,提醒不要盲目衝動購物,在出現問題時及時搜尋保存相關證據,向國內監管機構及日方接待部門和旅遊部門投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