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財經觀察 | 臺灣康師傅解散了,大陸康師傅呢?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評論員 于強

臺灣康師傅2017年1月1日宣佈解散,此一消息引發各方討論,康師傅控股趕緊發佈聲明:大陸康師傅一切正常。意思就是說,這個家族沒有散,臺灣弟弟沒了,大陸哥哥還在呢。

不過,康師傅畢竟是一家台資企業,老家的分部不做了,且不說對集團財務數據有多少影響,無論是對員工還是對消費者,打擊肯定不小。

今天康師傅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從1992年8月,“香噴噴好吃看得見”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走進我們的生活,時至今日,康師傅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除了掛著康師傅牌子的速食麵、飲用水、餅乾、私房牛肉麵館外,味全、德克士炸雞也是康師傅旗下的產業。而且,百事可樂和星巴克瓶裝咖啡——星冰樂的生產和銷售商也是康師傅。

臺灣的媒體認為,是因為康師傅在臺灣的一系列食品衛生爭議,讓臺灣消費者拋棄了康師傅,最終導致康師傅整體業務下滑。但是臺灣消費者對於康師傅的抵制發生在2015年,而康師傅控股整體營業收入2014年就開始出現了連續性的下滑。那麼,康師傅整體下滑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2014年,康師傅速食麵營收下跌4.49%,康師傅控股的整體營業收入下降了6.43%;2015年康師傅速食麵營收下跌12.69%,康師傅控股的整體營業收入下降了11.09%。總體占比四成的速食麵業務的萎縮,才是康師傅下滑的真正原因。

有人認為,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品”的速食麵會逐漸淡出市場,以方便面為主業的公司也會不斷衰落。

可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遠一點,我們的鄰國日本,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包速食麵的日清食品,近5年來的營業收入一直在持續增長中。這等於再度證明了那句老話“沒有壞市場,只有壞公司”。

是什麼,讓康師傅的速食麵在大陸越來越賣不動了呢?

大陸最早的速食麵市場,是以華豐、熊毅武為代表的速食麵,其特點是價格便宜,裏面只有一個粉包。後來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在粉包之外加上油包和蔬菜包的康師傅成為大陸市場的霸主。

但是從此以後,這麼多年,整個大陸的速食麵產業的主題都在價格競爭上,產業升級卻非常緩慢。二十多年來,除了老壇酸菜面之外,一提到速食麵,我們好像只能想到紅燒牛肉麵。

沒能跟上大陸整體對方便面需求的升級,才是導致康師傅速食麵業務萎縮的真正原因。

而康師傅的萎縮,也是臺灣食品工業在大陸整體萎縮的一個縮影。2014年開始,大陸的臺灣食品企業三強——康師傅、統一、旺旺的營業收入都出現了持續的下滑。臺灣食品企業對大陸市場的理解和回應已經有些跟不上大陸的變化。

為了避免重蹈臺灣康師傅的覆轍,大陸康師傅、統一、旺旺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大陸市場,用更快的速度回應市場的新需求。

作者簡介:

于強,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長期從事臺灣問題、東亞問題研究。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