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湧入歐洲,當地華人怎麼看?

新華國際

text

【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道,克服萬難、漂洋過海,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來到歐洲大陸,這是從中東、北非戰亂國家湧入歐洲的難民們的經曆。面對這次難民潮,歐洲的華僑華人如何看待?新華國際記者采訪了歐洲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不妨聽聽親曆這個重大事件的同胞們的看法。

入口:西班牙、希臘

上圖為9月13日,難民滯留在希臘雅典街頭。

“戰火摧殘棲失所,流離顛沛湧歐洲。命隨大海波濤滾,詛咒蒼天災禍投。垢首搶灘多悲劇,巨魁束手乏良謀。烽煙親點灰燻面,苦酒自嘗愁未休。”這是西班牙華僑詩人詹強的新作《歐洲難民潮》。

雖然歐盟委員會日前開會分攤給西班牙的難民尚未蜂擁而至,但詩中描述的難民逃離家園的慘狀,以及這“苦酒”將帶來的後患已經擺在人們面前。

在難民登陸歐洲的橋頭堡——希臘,雅典市中心歐摩尼亞附近廣場,尤其是勝利廣場,已經成為難民的“聚居點”。

上圖為9月13日,難民滯留在希臘雅典街頭。

《中希時報》副總編輯梁曼瑜告訴新華國際駐雅典記者陳占傑,大批難民露宿街頭令附近的居民怨聲載道,在廣播電視新聞上可以看到當地市民指責難民聚集令他們生活環境、日常出行受到嚴重影響。希臘朋友和僑胞朋友都有些擔心事態的發展。“我個人對難民有同情,但更多是擔心。因為在無法確認難民實際身份的情況下,對他們難以信任。”

相對於擔憂難民給歐洲社會造成的巨大壓力,希臘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蘭孝程更多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強調和平的重要,並希望當地政府重視給予難民人道關懷,提供生活保障和教育,讓他們能夠融入歐洲社會。

上圖為9月12日,難民在布達佩斯東火車站等待火車。新華社記者楊永前攝。

阻礙和幫助:匈牙利、荷蘭

對很多難民而言,希臘只是歐洲大門,他們從那裏經過,稍作停留,繼續北上。可是到了匈牙利,大批難民被阻止入境。

旅居匈牙利20餘年的中醫大夫於福年(下圖)說:“我的診所就在布達佩斯東火車站附近,8月底以來一開窗戶,就能看見難民的身影。我周邊的朋友也經常談起難民問題。有人同情難民,有人考慮到國家經濟狀況,認為接納難民是政府的沉重負擔,因為不少匈牙利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下。”

他告訴新華國際駐布達佩斯記者楊永前:“我作為醫生,是同情難民的。造成難民潮的根本原因,是美國鼓搗戰爭,發戰爭財發石油財,反‘恐’卻沒有建立新秩序,這是不人道的也是不義的。歐洲應該幫助敘利亞、利比亞等重建秩序,老百姓安居樂業了,他們就不出來了。”

匈牙利明溪商會常務副會長馮德其(下圖)則對匈牙利政府對待難民的態度保持中立。他說,“匈牙利確實國家小,一下子進來那麼多難民,接受起來確實也有困難,有自己的苦衷。”

馮德其已經見過很多難民,幾個華人社團還通過紅十字會向難民捐了價值約2萬歐元的毛毯和雨衣等物資。他的個人看法是,“難民的產生與美國推行自己的民主模式有關。從普通人看來,難民是美國造成的,美國應該從良心上、道義上負起責任”。

黃鉞是荷蘭最大的中餐館——大眾美食城的老板。他在荷蘭生活了近二十年,現在還沒有直接接觸到政府答應接受的第一批難民,但他在生意上已經感受到了事件的影響。

他告訴新華國際駐海牙記者劉芳,已經有些運輸公司、貨運司機跟他抱怨,不願意承運那些難民選中的路線,比如“比利時-法國-英國”,因為中途停車休息的時候,曾有難民偷爬上車,有的甚至掛在車架上,企圖偷渡過關。這樣不僅危險,而且違法。

上圖為8月30日,難民從匈塞邊境勒斯凱附近連接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的鐵道走進匈牙利。新華社弗爾季·奧蒂洛攝。

黃鉞說,幫助難民,拿衣服、食物出來,捐點錢,這種慷慨解囊很容易;但長期應對大規模的難民,荷蘭社會還沒有准備好。歐洲國家的激烈分歧已經顯示出,難民危機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撕裂。

大國責任:法國、德國

難民行進路線中,法國是重要一站。在這次難民潮之前,因為其高舉的“自由平等博愛”大旗,法國曾經連續多年都是最受青睞的中東北非移民目的地。

法國歐華曆史學會會長、歐洲龍吟詩社主編葉星球對新華國際駐巴黎記者鄭斌說,上世紀80年代初,法國以開闊的胸懷,接納了10多萬逃離戰亂的東南亞亞裔難民。現在中東難民逃離家園,受盡磨難,有的是九死一生,法國政府接收難民義不容辭。不過,近年來法國經濟不景氣,經濟狀況和政治環境與過去不同,所以我們對難民問題也非常憂慮。

上圖為9月13日法國街頭的難民。新華社夏威爾·德·托雷斯攝。

他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回顧難民潮的原因。他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認定伊拉克和利比亞兩國是專制政權,西方國家因此出兵幹涉,推翻了這兩個政權,許諾給兩國人民“民主”,但是直到今天這兩國人民依然享受不到“民主”的幸福。戰亂、苦難有增無減。西方國家應該反思中東政策。

法國東北部的鄰居——德國,這次成為難民潮主力奔赴的方向。從媒體報道上看,德國總理默克爾和人民都對難民敞開了國土和家門,是希望之地和仁愛之所。現在哥根廷大學任教的於曉華教授告訴新華國際記者,自己生活的社區和孩子的幼兒園附近都在修建收容難民的房舍(下圖)。

他說,德國媒體現在基本上是一邊倒地歡迎難民,出於人道主義的原因,必須要接收他們,因為他們的生活很困苦。我個人並不反對接收難民,因為歐洲作為發達國家聯合體,有責任去幫忙這些受到迫害和災難、戰亂的人民。但是德國此舉破壞了歐盟原有的都柏林協議,放開自己國界,沒有背景審查,大量接收難民,德國能否承受成為一個大問題,現在德國媒體也開始轉向,出現一些理性的聲音。

於曉華說,難民大都來自中東,他們進入德國後難免與當地的生活習慣發生沖突,例如現在巴伐利亞州很多學校已經發出通知,要求女學生不能穿暴露胳膊和大腿的服裝。以後這類問題還會變得更多。“我並不是害怕接收難民,問題是這種無組織、無計劃地接收難民會對歐盟產生長久的傷害,對歐盟制度的破壞也會很嚴重,對默克爾而言,已經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我認為德國後期的政策應該會有所調整。”

上圖為正在修建中的德國哥根廷市的難民營。於曉華攝。

日前,由於入境難民人數過多,德國政府已經啟動臨時邊境檢查,以限制難民的大批湧入。

北歐之國:瑞典、芬蘭

曾經有媒體報道,進入歐洲的難民很多人一路北上,不畏路途遙遠,甚至選擇瑞典和芬蘭作為目的地。但新華國際駐斯德哥爾摩記者和苗介紹,據瑞典《每日新聞》14日報道,近幾周從丹麥北上陸續抵達瑞典的難民中,大部分人在到達斯德哥爾摩中心火車站後並未在瑞典登記注冊,而是選擇繼續前往芬蘭,這一情況已經獲得瑞典移民局證實。

上圖為西方媒體報道德國難民營被縱火的報紙版面。

芬蘭又是什麼情況?新華國際駐赫爾辛基記者李驥志說,多數芬蘭人不願意接受難民,現在排外情緒很嚴重。

沒有了國,何處是家?離開家園的難民希望在富裕發達的歐洲找到一席之地,這會有多難?如果沒有德國發生難民營被縱火事件,沒有難民中潛伏極端分子的新聞等負面消息,或許答案要簡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