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程露、檀易曉、魏夢佳)土豆飲料、土豆冰激淩、土豆餅乾、土豆饅頭……70歲的賈中寧沒想到農貿市場中“其貌不揚”的土豆竟能變出這麼多花樣。
2015年世界馬鈴薯大會本週在北京延慶舉行。賈中寧決定帶9歲的孫女去看看給她留下過深刻記憶的食物。在1000多平米的“主食廚房”裏,她時而駐足品嘗土豆美食,時而給跑來跑去的孫女拍照。
馬鈴薯在中國不同地方有多種稱謂,多數人習慣稱之為土豆。對賈中寧這代經歷過貧窮與饑餓的中國人來說,土豆觸動了有關艱苦的記憶。
1972年,27歲的賈中寧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支援當地建設。在總人口近500萬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綿延千百年的貧窮根深蒂固。
“那裏偏僻又貧困,一日三餐都是土豆。”這個退休教師說,“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烤土豆是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
據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馬鈴薯育種專家謝從華介紹,中國馬鈴薯的種植區域與國家重點扶貧地區重疊度幾乎超過75%。由於適應在土壤和降雨條件較差的區域種植,馬鈴薯給經歷過物資匱乏以及生活在土地貧瘠地區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然而,賈中寧的孫女李明翰卻有著不同的土豆記憶。她剛剛和夥伴一起獲得了一場科技知識比賽的一等獎,選題就是“馬鈴薯”。
“土豆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土豆的起源是南美洲……”李明翰細數著她所知道的土豆知識。但對於她這一代的中國孩子,很多人對土豆最早的記憶可能來自肯德基、麥當勞的薯條和土豆泥。
1987年和1990年,肯德基和麥當勞先後嗅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氣息,打包了西式食物、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推開了中國大陸的門,自此開啟洋快餐的中國“曆險記”。薯條也取代了醋熘土豆絲成為很多中國人第一想到的土豆食品。
馬鈴薯是世界上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但比其他主要糧食作物節省用地和水,產量高,對環境的影響相對小。其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鉀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
在人口增長與城鎮化帶來的糧食剛需壓力下,“過去不起眼的馬鈴薯,現在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說。
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能滿足中國人隨著收入增加對營養和飲食多元的需求,曾被打上“貧窮”“廉價”標簽的馬鈴薯發生了逆襲,正在進入中國主食界。
中國正加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培育新的優質品種,開發麵包、饅頭、麵條等馬鈴薯主食產品,宣傳它的營養價值,讓它在餐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1歲的鄢長武是“主食廚房”的一名廚師。從小吃土豆、白菜長大的他說:“低鹽、少油的做法能幫人減肥;彩色馬鈴薯還含有花青素,能延緩衰老。”
然而,鄢長武明白,土豆在中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要想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讓它以蔬菜、水果、主食的身份被人們記住,並不容易。這需要提高種子品質,研發更多新產品。
農業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0千公頃,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中國已成為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但受品種特性、市場需求等影響,人均消費量僅為41.2公斤,遠低於歐美國家水準。
但變化正在發生著——“我喜歡!”李明翰在嘗過“主食廚房”用土豆做的所有主食後說。小女孩突然想起電影《星際穿越》中的一個場景,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人們正在經受極端氣候和糧食危機。“在惡劣環境下仍能生長的馬鈴薯能救我們嗎?”她問道。也許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