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張雅詩、劉寧)裏約奧運會圓滿舉行,緊接著是中國香港運動員返港歡迎會、內地奧運精英訪港活動。回顧8月,一場接一場的矚目盛會,一幕又一幕的歡慶場面,讓人回味,身為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的霍震霆,此刻在思考香港體育未來的方向。
9月9日,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右)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盧炳輝攝
“內地金牌運動員訪港,那幾天帶起了整個體育熱潮。趁此機會,大家應該探討將來的體育發展。”霍震霆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成就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不僅靠個人天分,也要為其創造有利環境,一項成功的體育項目,需要教練、醫療、科研等多項配套。內地與香港在體育上的交流,對香港培養頂尖運動員起著重要作用,引進內地優秀運動員、教練和相關輔助人員,將是提升香港運動員技術和競賽水準具建設性的舉措。
裏約奧運乒乓球女團比賽,中國和德國競爭激烈,在兩隊之間多場較量中,對壘的健兒均是中華兒女。擔任頒獎嘉賓的霍震霆對此體會特別深刻。
“人才交流活動早已是全球趨勢,吸納外地運動精英自我壯大也是全球通用。”他說,體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象徵,也反映她的軟實力,因此,全世界都會向最好的運動員和教練招手,中國內地向外輸出教練和運動員已經變成潮流,香港長遠也要檢討有關體育政策。
自行車是香港的重點體育項目,先後培育出4名世界冠軍,他們的教練沈金康就是來自國家隊;香港游泳代表隊最優秀的泳手都是在美國接受訓練。霍震霆舉出這些例子,說明在這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體育人才向四方八面流動,是自然也是必然。香港在國際體壇上擁有獨立地位,可為內地優秀運動員多提供一個發揮平臺,同時給予香港運動員學習成長的空間。
目前,內地與香港的教練和選手在訓練上的合作,屬於單對單形式,主要針對個人而非體育項目。霍震霆指,這種形式雖然有序有效,但仍欠系統,香港奧委會希望未來推出具有良好制度、系統和具持續性的人才合作交流計劃,將零散的合作和培訓整合起來,打造內地和香港體育互動的新舞臺,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至於合作形式,他補充說,應以方便化、互動化、實務化和多元化的原則,按照不同體育項目和運動員,經過裁量後,做出適當安排。
本屆奧運會上,香港派出38名選手出戰自行車、擊劍、乒乓球、高爾夫球、游泳、田徑、羽毛球、帆板和賽艇共9個項目。雖然沒有拿到任何獎牌,健兒們卻贏得大眾熱烈支持和擁戴,以及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凱旋”的評價。
9月9日,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盧炳輝攝
“這次香港隊沒有得獎,但香港市民都對運動員給予崇高支持,背後的精神都是大家重視的。”霍震霆提到“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在裏約奧運賽場上翻車後,仍然堅持目標,背負全港市民的期望,重返戰車,負傷完成賽事,充分展現出香港精神和奧運精神,當中的意義絕不輕於一塊獎牌。
霍震霆相信,通過體育可增強人們的自信和對社會的歸屬感,尤其是年輕人,需要為他們樹立英雄作榜樣,就像傑出自行車手黃金寶和李慧詩,本來都是普通青年,體育使他們成為了大家公認的英雄,在社會上發放正能量。
除了加強與內地交流,霍震霆認為,香港也要提供理想的土壤,並調整心態,才能使體育發展空間擴大,推動運動員更上層樓。他坦言,香港一直很強調金融中心這一角色,體育則被放在較次要的位置,就算父母願意讓孩子從小接受體育訓練,但往往到了中學便因學業而停止訓練。
“雖然香港參與體育的人多,但仍處於工餘、課餘活動的消閒式水準,品質和專業度有待提升。”霍震霆說,相對於香港的運動人口,運動場所的比例算是合理,用作康樂消閒還能應付,若要主辦國際賽事,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場地,仍然差了那麼一點,這就是業餘和專業心態的區別。
對於提升香港體育水準,他還提出了幾方面的建議,包括將體育列為考大學的必修課、修訂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更多內地年輕運動員、教練來港發展體育事業,以及舉辦更多國際和地區賽事,讓香港選手有更多機會與內地和國際頂尖運動員同場競技。
作為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霍英東之子,霍震霆繼承了父親在體育公共事務發展上的熱誠和心志。自2001年獲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霍震霆積極推動奧運和幫助中國申辦奧運。中國終於在2008年圓了奧運夢,其中馬術項目在港舉辦,他在中國奧運歷史上這一重要篇章中,留下了鮮明的筆跡。
霍震霆在訪談中多次提到奧運精神。“相比起賽場上奪得多少榮譽,奧運精神提倡和平、友誼的信息更為重要,因它使來自不同地方、擁有不同背景的人走得更近,讓大家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競賽。”(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