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攜手APEC 中國“走出去”戰略升級

第一財經

text

【亞太日報訊】“新常態下的世界經濟有了更緊密的聯繫,而GDP全球占比超過13%的中國已經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意味著,謀求轉型升級的中國有可能改變韜光養晦的風格,將自身的發展與世界建立更多聯繫,力爭實現共贏的良性局面。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11月5日在北京開幕。成立25年來,APEC在貿易自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支柱合作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在此期間,東道主中國將在會議期間如何推動建立亞太夥伴關係、啟動亞太地區自貿區、促進經濟創新、改革與增長、開展首腦外交和主場外交等方面的表現令人關注。

記者採訪的多名人士認為,“互聯互通戰略將成為此次APEC上中外高層領導人商討的核心議題之一。具體來看,“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尤為值得關注,這不僅因為APEC經濟體與“一帶一路區域有著極高的重合性,同時這項規劃被認為將對中國和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本報昨日從權威人士處獲悉,“一帶一路規劃獲批在即,相關部門和企業已經組織團隊在研究,具體規劃批復後就可以啟動有關專案。“這項規劃是我國最重要的中長期戰略,這是由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原因決定的。這個規劃的推行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歷史性的影響。一名接近官方人士表示,規劃很可能就在會議期間頒佈。

“一帶一路背後的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後,有關這一規劃的解讀和猜想就從未停止。直至今年10月,高層領導人的密集調研預示了這一戰略啟動的加速。

前述接近官方人士稱,中國發展到如今的體量已經不可避免地會與世界各國有更深層次的互動。在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的發展必須融合到世界發展的軌跡中來規劃。他認為,“一帶一路在經濟、政治、國際關係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是目前最重要的規劃。

多名不同界別人士均對本報表示,這一規劃出臺的國內背景主要是中國的產能過剩和大量的儲備。“一帶一路不僅能消化過剩產能,同時能在提高自身外匯資產收益率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具體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時具備能源和地緣安全意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一帶一路要解決中國過剩產能的市場資源的獲取、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這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一帶一路戰略將是我國未來十年的重大政策紅利,初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緊接著資源能源開發利用,隨後全方位貿易服務往來,帶來多產業鏈、多行業的投資機會。

在這個規劃正式發佈之前,各個層面的資本輸出和企業“走出去戰略已經啟動。近期來,不僅監管層對外投資審批的流程大大簡化,高層領導人更甘當“推銷員,涉及高鐵、能源、基建等的國內企業更加快了海外投資的步伐。

基建投資前期挑梁主角

最近兩年的製造裝備業中,中國鐵路在世界舞臺上可謂出盡風頭。墨西哥官方11月4日宣佈,中國鐵建、中國南車等組成的國際聯合體以270億元中標該國全長210公里的高速鐵路項目。這筆被媒體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高鐵海外首單的交易立即全線拉升股票市場,多隻涉及到中國在海外基礎建設投資的股票上揚。

絲綢之路建設也迎來最新合作夥伴。10月28日,中國與阿富汗首腦會談舉行,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要議題;11月,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將訪華,預計中巴將簽署超過300億美元基礎設施專案合約。

10月份的APEC財長會議間,促進基礎設施投融資合作被作為重點領域特別提及。外交部長王毅10月29日進一步表示,今年APEC會議主題之一就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

王毅稱,中方將在會上闡述關於加強互聯互通關係、共建“一帶一路的看法和主張,為解決亞洲互聯互通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貢獻力量。相信這個會議對促進本地區互聯互通將會產生重要和積極影響。

此外,興業證券提出,即將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G20領導人會議,有望繼續重申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倡議。通過債務模式的基建擴張,拉動全球經濟對投資者構成一種潛在的拐點性機會。

本報記者獲得的券商分析報告認為,基礎設施的安全暢通是加強貿易、促進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前提,在構建“一帶一路中處於基礎性的地位。除新加坡外,東盟國家和中亞地區工業化程度均不高,基礎設施落後,對管線、鐵路、港口、機場、電信、核電等基礎設備和能源設備需求量巨大。

據興業證券測算,亞太區域未來10年間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潛在空間巨大。國內工程機械等設備企業,迎來拓展海外市場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局面。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曾說:“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馬歇爾計畫’,促進全球範圍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打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瓶頸,並給高收入國家的結構性改革提供空間。

儘管中國並非高收入國家,但有分析指出,眼下“一方面是中國的過剩產能和過剩外匯資產,另一方面是新興市場國家(EME)和欠發達國家(LDC)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欠缺,發達國家由於自身陷入主權債務的泥潭無法拉動全球增長,於是,中國利用積累的外匯儲備作為拉動全球增長的資本金,同時通過資本輸出帶動消化過剩產能,成為了一個一石二鳥的戰略。

融資管道護航

在大規模“走出去的過程中,一系列關係資本輸出的金融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提到,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2014年10月24日,以中國為首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為中國向全亞洲進行資本輸出的戰略性平臺。

在這過程中,中國出資500億美元,持股50%,主要用於“一帶一路上的鐵路公路、通信管網、港口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前有消息人士對本報稱,未來會有更多專業金融機構為建設提供支援和保障。

券商分析認為,具有資本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的中國,將從中受益。中國的基建產業鏈企業,將會實質性受益於中國走出去戰略帶來的需求大增長。

亞行一份報告顯示,到2020年,亞洲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的基建資金。“亞投行初始啟動資金在500億美元,儘管資金量不大,但是個很重要的開頭。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主席賽門•泰撰文指出。(一財 王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