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充电桩成“僵尸”,应革新补贴思路以竞争思路代之

新京报

text

多地充电桩成“僵尸”,应革新补贴思路以竞争思路代之

一家之言

充电桩问题,不是市场的失灵,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产业补贴政策的失灵。

据报道,很多地方重金投建的充电站、充电桩已经成了摆设。既无人光顾,也没人服务,甚至杂草丛生,实属工业垃圾“充电桩”。

这一现象初看令人不解。我国2019年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比例是3∶1,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差距甚大。很多用户还在为充电难发愁。为何还会有大量废置充电桩?

答案是因为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充电桩虽然立起来了,但要么设备老化,要么选址偏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自然也就会被消费者嫌弃。充电桩本质上是具有不动产特色的服务行业,你再价廉质高,消费者也不能带回家,所以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现象呢?部分答案可能是因为他们盲目跟进,借2014年国家电网允许非国有资产进入的政策东风,而觉得先跑马圈地好了。但毕竟一般人不会故意跟自己的钱过不去。所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他们一开始投资时就已经“赚到了”。他们未必真正在意将来靠充电桩赚钱,而是意在一开始获得的政府补贴。

因此,充电桩一边供不应求,一边门可罗雀,不是市场的失灵,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产业补贴政策的失灵。有的部门没有真正树立起为民众服务的理念,在事前,要么简单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只是一时“刷量”;要么拍脑袋决策,对可能需要的配套措施想得不周全。

其实,充电桩已经不算是高科技了,充电桩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回报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真正放手市场来配置资源,那企业自然可以合理规划进退。我们赞同当初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充电基础设施的政策。在此前提下,应该让企业家根据市场信号,自行寻找合适的布桩位置,并提供合适的设备。

对此,政府部门需要做的不是提供财政补贴等粗放式刺激,但也不必完全无所作为。一是根据居民区的聚集程度,合理规划充电桩、充电站的土地使用方案,为使用电动车的居民就近提供充电的条件,并防止个别企业先以充电站的名义占用土地、徐图其他商业目的。在市区,也可以优先推进费时较短的换电而非充电模式。二是对充电桩的产品质量和使用计量进行有效监督,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果确实希望通过补贴来促进行业发展的话,可以借鉴北京的经验,根据充电量等有市场力量实际“用脚投票”的持续使用度予以补贴,而非对建设充电桩予以补贴。三是为不同企业提供一个真正健康、正常的竞争环境,让不同禀赋的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如何进入。加强竞争,也需要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不同充电桩企业实施充电软件(APP)的互联互通、共同结算。现在市面上的充电桩APP至少有五十个,属于不必要的市场割裂,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困扰。

□缪因知(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