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技術兩手都要“抓”:做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弄潮兒

亞太日報

text

【亚太日报实习记者庾润清】“目前東盟國家以農業為主,但在全球製造業向東南亞等地轉移的背景下,未來東南亞的工業肯定有一個蓬勃的發展,工業自動化設備導入是未來的大趨勢。”杭州利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旭龍琦12日在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如是說。

但同時他也表示,企業一方面是以市場為導向,但政策也會對整個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中馬產業園無論是從稅收到對重點扶植的行業,這些利好的政策對整個企業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很看重這些政策,也希望借助這些政策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更好發展。

9月12日,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座談會在南寧舉行,作為第五批入駐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企業代表,杭州利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出席此次座談會並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圖為專訪現場 亞太日報記者 鐘平攝

談產業園政策:欽州帶動企業“走出去”

據悉,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在認真總結我國園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以創建“中國(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主動提升園區發展目標定位,積極探索建設具有自由貿易功能的新一代國際化、創新型園區,將中馬產業園區打造成中馬投資合作旗艦項目和中國—東盟合作示範區。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推進產能合作、促進雙向投資提供了有效載體,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發揮重要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對此,王旭龍琦表示,中馬產業園整個定位是國家層面的,由欽州牽頭,以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與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共同開創“兩國雙園”合作新模式為契機,面向十個東盟國家。自貿區產業園意味著今後將拉近國與國間的距離,降低國家間貿易門檻,使國與國之間沒有隔閡和排斥。美國或者歐洲一些國家,可能會設一些關稅門檻,造成企業在進入這些市場時出現某些障礙,“所以說帶自貿區功能的產業園區相當於是給企業做了一塊打破國與國界限的自留地”。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大批企業成功“走出去”,把市場導入到東盟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也是企業希望看到的。

談資本導向:資本也是一種資源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圍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跨境服務業集群,優先考慮與龍頭商、先導商、集成商實施戰略合作,整合相關技術、人才和資本要素,加快構建一批TFM科技金融(Technology- Finance- Manufacturing & Modern services)產業發展平臺,以“園中園”模式實施開發,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化、集群化、資本化發展。

王旭龍琦認為,技術與資本的整合是必然發生的,也是技術成型所必要的條件,“資本的力量除了錢以外,更多的是資源”。

一方面,技術需要時間來沉澱,一個新的技術的誕生永遠沒辦法在短期內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技術創新是允許失敗的,一個跨時代的技術一定是經過很多次的試錯才能成型;技術也需要打磨,需要時間去驗證,需要反覆運算。在這個過程中,技術不可能馬上轉化成生產力,不可能投入市場馬上見效,需要資本來支撐技術研發。

另一方面,需要資本加速技術的研發。“一般來說,我們作為技術研發者,只能在某一項技術或者單個技術點做突破,最終技術要成為投入市場的成熟產品需要很多技術點做配合和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與技術的整合是雙贏的結果。

談中國製造:技術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其中一個關鍵字為中國製造2025先導示範園區。提出以建設綠色智慧園區為導向,以推動中國—東盟產能合作為己任,重點佈局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此次,以人工智能為導向的利珀科技有限公司也將重點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與中馬產業園區進行合作。

王旭龍琦作為一個技術型創客,他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的大趨勢。他強調,中國此前處於人口紅利期,可以以傳統的方式、野蠻的方式做工業。“但原始資本積累之後,賺得了‘第一桶金’之後需要更多考慮如何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如何在工藝、生產、質檢方面形成統一的標準,能夠與國際上頂尖的產品做比較。”中國必須走出製造業低端,對產業鏈進行深耕,通過技術促進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王旭龍琦坦言,引進工業自動化設備一開始會減少就業崗位,但這會促進這些傳統工人流向專業的技術領域,朝著“技工”的方向去做努力。這會整體上提升工人素質,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到那時候人類和機器之間會進行和諧的配合,市場會更加滿意,這肯定是一個大趨勢。”

同時他也表示,要完全做到無人化,在很多行業都是困難的。完全用機器替代人工也並不是一個好的產品,產品是要服務於人類的,肯定有主觀因素在裡面。而且也不應認為人工能做到的所有的事情、覆蓋所有的種類的產品。人可以學習,人的手永遠是機械手沒有辦法取代的。所以人機結合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