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學家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美國格魯伯基金會7日宣佈,華裔科學家蒲慕明成為2016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獲得者,他將在今年11月美國神經學學會年度會議期間領受獎章、獲獎證書和50萬美元獎金。

格魯伯基金會認定,蒲慕明作為世界知名科學家,以精巧的實驗和創新研究途徑,幫助揭示了細胞神經學領域的一些關鍵“秘密”,尤其是大腦神經環路可塑性在分子和細胞層面的機理,即神經細胞如何依據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建立新連接或者改變原有連接強度。

2015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學教授卡拉·沙茨說,蒲慕明“極大促進了大家對神經環路可塑性的認知”。

68歲的蒲慕明現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ION)所長,還曾多年擔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部教授。

身在上海的蒲慕明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出一封電子郵件,說他對獲得格魯伯神經科學獎感到“榮幸和高興”。

他寫道:“我對神經環路可塑性進行了多年研究,相當一部分工作在伯克利分校完成,為在治療腦神經系統疾病過程中採用心理和生理刺激手段提供了依據和途徑。特別是我們發現精準時序電刺激某個特定神經通路如何對提升神經環路中突觸傳遞效率發揮關鍵作用。隨著對誘發各種腦神經疾病的特定神經環路障礙的了解日漸增多,以神經環路可塑性為依據、對特定環路施以刺激,或許會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腦神經疾病治療方法。”

蒲慕明1948年在南京出生,1970年在台灣清華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74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生物物理學博士,後在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任教,2000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蒲慕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事、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馬拉·費勒介紹說,蒲慕明早期對細胞膜蛋白運動開展研究時,組合運用物理學和生物學方法論,觸發了蒲慕明對神經突觸、突觸形成及其可塑性的興趣。突觸是兩個神經元之間發生聯繫並傳遞信息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與人類學習過程和記憶功能相關。

費勒還認為,蒲慕明對神經科學所作的貢獻,推動了多個研究領域,與神經元連接成環路的各個階段相關,例如神經細胞的極化(即神經細胞膜兩側的帶電狀態)、神經肌肉接頭的成熟、軸突導向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神經營養因子對突觸功能的調控等。

格魯伯基金會是公益機構,從2004年開始頒發神經科學獎,2011年轉由耶魯大學運營,所設“格魯伯國際獎計劃”現有宇宙學、遺傳學和神經科學3個獎項,每年頒發一次,3個獎項的獎金分別都是50萬美元,對獎金使用不作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