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就在香港社會就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是否給學生施加過多壓力進行激烈辯論時,有調查顯示,香港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小學生的焦慮徵狀達到需要專業人士協助的水平,最小的求助個案只有6歲,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壓力是主要原因。
香港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在今年頭3個月訪問了過千名小三至小六學生,並於11月8日公佈了調查結果。服務處形容結果令人擔憂。
調查顯示,有27.8%受訪學生表現出已嚴重到需要求助於專業人士的焦慮徵狀。雖然這個比率較前一年的29.3%下降了1.5個百分點,但調查機構表示,有憂慮徵狀的學生人數依然很高。
有受訪的學生向調查人員表示,他們經常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擔心事情不能夠順利進行,也害怕自己做得不如其他同學好。
有的學生甚至表示自己沒有動力上學,在上課或者是去上學的時候會有頭痛或者肚痛的徵狀。
學習成績是受訪學生主要的壓力源泉——有22.7%的人如是認為。有21.4%的受訪學生則表示,他們害怕父母責罵,或者以其它方式懲罰他們。
香港醫管局早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尋求心理輔導的幼童和青少年較前一年大漲30%至2萬6000人。
在內地,來自學業的壓力同樣困擾著許多學生,有的學校表面上實行“減負”,但實際上還是鼓勵學生多做作業。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內地中小學校從幾年前就開始實行“嚴控中小學生作業量”的“減負令”,明確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四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40分鐘;五、六年級家庭作業不得超過1小時。”
《中國青年報》報導,雖然有的學校表面上沒有強制留作業,但有家長表示,雖然老師說作業是自願完成,但如果孩子做了,第二天就會獲得表揚。而且如果不做那些“自願”的作業,孩子很難通過在學校的測試。
而因為不服氣有同學獲得的表揚比自己多,部分學生中竟然出現了“比誰練習做得多”的比賽。一些家長也因為老師不佈置強制作業而“心裡沒底”,而給孩子報讀不少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