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娛樂片當道,中國新生代導演很缺錢

text

電影《少年巴比倫》劇照

紐約時報中文網18日發表文章稱,現在是中國電影產業的繁榮時期。根據普遍報導的估算,中國將于2018年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儘管本土電影得到的投資激增,不斷攀升的票房又帶來了潮水般的資金,但許多二三十歲的中國電影人表示,他們難以得到經費和制度上的支持。文章內容如下:

“找到投資很難,”剛剛完成了第一部全長片《少年巴比倫》的32歲的相國強說。這是一部小成本劇情片,講述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工業低迷期墜入愛河的一對中國年輕人的故事。“今天的年輕導演在拍高品質的電影和拍高票房電影之間苦苦尋求平衡。適者生存。”

在上週六開幕的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相國強是攜作品參展的少數年輕電影人之一。《少年巴比倫》獲得了亞洲新人獎單元的最佳影片提名。今年,這一單元擴充到六個獎項,面向拍出前兩部劇情長片的導演、男女演員、編劇和攝影師。

電影節主辦方表示,此次升級的目的是給像相國強這樣有抱負的電影人提供曝光機會和適度的資金支援,同時為電影產業挖掘更多的新鮮面孔。相國強還躋身了新人獎最佳導演的五人提名名單。

“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等上一代導演逐漸減產,受年輕觀眾歡迎的程度有所下降,”主辦者在關於新人獎的新聞稿中表示。“新人導演取而代之成為必然。”

在某些方面,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擴張給有抱負的電影人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手持攝影機的普及、互聯網發行平臺的興起,以及從膠片到數字的轉換,對降低門檻起到了重要作用。

“整個產業在增長,因此就要有更多的導演和製片人來滿足這種增長的需求,”上海電影節影展策劃人吳覺人說。

不過,一些年輕電影人和業界觀察人士認為,儘管有健康的市場,但商業電影為票房絕對主力的現實,使得新人導演難以湊齊哪怕可憐巴巴的資金來拍不那麼主流的電影。

電影《少女哪吒》的導演李霄峰

36歲的李霄峰的首部作品《少女哪吒》獲得了今年的新人獎最佳編劇提名。這是一部青春片,描繪了上世紀90年代兩名中國少女之間的友誼。他表示自己看到了電影產業“很多新的可能,但說到底你還是個年輕導演,就連跟人見面談投資的機會也沒有多少。”

沒有背景或經驗來得到製片廠的資金,許多年輕電影人往往找自己的親朋好友籌錢。

相國強就是這樣做的,他的《少年巴比倫》總預算在1000萬人民幣左右。李霄峰也不例外,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湊齊了800萬人民幣的預算。

在拍《少女哪吒》以前,李霄峰花了三年時間,試圖為一部較大製作的犯罪電影募資。2013年,在獲得了上海電影節提供的一筆10萬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後,他暫時擱置了那部電影,轉而投入拍攝成本更小的《少女哪吒》。

“大型影業投資公司只會問一類問題:可不可以用一句話形容你的電影?”李霄峰說。“他們唯一有興趣的,就是你的片子賺不賺錢。”

新生代導演要麼迫于壓力構思商業電影,要麼就拿著非常有限的資金拍藝術電影。這讓投入電影工作的新人有了另一項重大挑戰:如何發行電影。

在北京工作的製作人伊莎(Isabelle Glachant)表示,她認為新秀導演是可以找到資金與支持的。“更困難的是讓首部電影在劇院發行,”她說。

隨著中國的多廳影院快速增長,劇院經理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他們是構成這一挑戰的部分原因。由於回收成本的壓力,主宰多廳影院排片表的是迎合18到30歲人口的商業電影,以及幾乎能保障高票房收入的3D Imax影片。

“我認為,電影院要開始有更多元化的排片表,並讓更多的家庭,包括兒童、中年人、乃至退休人士也更加頻繁地出入影院,到那時候才能讓年輕導演有更多機會,”伊莎說。

根據娛樂顧問集團藝恩諮詢(Entgroup)公佈的資料,2014年在中國製作的電影當中,只有388部在大型影院上映,占總數的63%左右。

目前看來,年輕電影工作者受到的拍商業片的巨大壓力,可能足以給下一代的中國電影人打下深深的烙印。

中國電影史常用電影工作者的“世代”來大致加以區分。如今我們經常聽到第五代或第六代的說法。前者包括張藝謀和陳凱歌等在文化大革命後於80年代崛起的導演。後者則以賈樟柯和王小帥為代表,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議題與問題,尤其是年輕人面對的部分。

伊莎表示,中國後來的社會現實與接下來的一代都是商業掛帥。“你可以發現他們成長於另一個中國,”伊莎說,並點名寧浩和陸川等人。“不再有集體風格了,而是個體呈現。”

經歷了特色較為鮮明的幾個世代後,中國年輕導演的經驗與作品是否具備某種足以組成第七代的聚合力,如今也引發了議論。

“在我看來,中國電影止於第六代,”相國強說。“我們眼前只有一個巨大的娛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