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
題:中國空前升級職業教育以適應未來國際競爭
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王瑩
李建華
美國《未來學家》雜誌在2008年進行的未來十大預測中,有這樣一項:就業市場與職場技能的快速發展要求每一名員工都重新接受職業教育。
這種趨勢正在今天的中國變成現實。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將目光聚焦到曾長期未獲足夠重視的職業教育上,進行一系列國家頂層設計,對以往教育體系產生顛覆性變革,而這亦是中國為建成一流強國進行的人才儲備。
中國政府於本月23日、24日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多部委聯合發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
按照規劃,2015年,中國應初步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到2020年,中國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關乎國家經濟轉型和競爭力提升,關乎億萬勞動力就業;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重大民生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
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教育界人士認為,全面升級職業教育,是中國對市場經濟轉軌、產業升級、城鎮化轉型、信息技術進步和國際化競爭環境變化作出的因應與革新,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觀念和體制,是中國為適應未來世界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工業化的發展,讓原來的中職、高職畢業生逐漸跟不上時代發展。中國經濟面臨轉型,亟需可以把理論研究轉化為生產力的高端應用型職業技術人才。
“從唯學歷、唯理論研究,到唯職業、唯實用、唯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培養要求;從中職到高職到應用本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將直接為國家未來發展儲備所需人才。”瀋陽市裝備製造工程學校黨委書記楊克認為。
瀋陽礦務局中學高三畢業生牛萌萌把第一志願瞄準了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儘管她446分的高考分數,比本科三批錄取線高出60多分。
“以往家長往往認為,孩子上本科才有面子,其實學一門過硬的技術反而更好就業。”牛萌萌對當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形勢有所耳聞,她也很清楚自己未來的志向所在——汽車行銷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專業。
教育部透露,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轉型。打通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突破。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通,為職教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打破了成長“天花板”。牛萌萌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想進一步發展,還可以報考本科、專業碩士”。
這也意味著,技能型教育未來將與學術型教育並行發展,中國將形成高中低搭配的科技創新體系。
此舉的意義絕不僅是一種教育結構的戰略調整。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科技的支撐,而青年是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教育改革的背後,是對青少年創新思維開發、創新能力培養前所未有的重視。
遼寧省教育廳職成處處長章雪冬說,未來的學習不應只發生在傳統的大學課堂上,而更反映在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各種創造性成果上。
而這正是一直以來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方面。儘管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生產力總體水準仍然不高。創新能力、研發能力、產業轉化能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直接影響了中國未來經濟長遠發展、轉型升級的成敗。
在海外,職業教育並非考不上一流大學退而求其次的“備胎”。從美國雄心勃勃的“學徒計劃”,到日本的高技術實踐人才培養戰略;從瑞士的“雙軌模式”,到德國的“學校-企業雙元制”職教培訓體系,各國對職業教育的戰略性重視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也推動了其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2013年,歐盟各國在柏林召開首次青年就業會議,形成了加強職業教育的重要共識。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及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國家,紛紛增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如果說這些是促成中國職教改革的外部競爭壓力,那麼來自內部的就業結構矛盾等問題則是根本原因。為了實現13多億人的現代化,中國提出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同步”的“並聯式”發展道路。未來,更多農民帶著知識技能轉化為新市民、新型產業工人,都對職業教育提出很高要求。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要抓住深化改革的機遇,確保自己的全球競爭力,實現經濟從中高速到中高端的成功轉型,除了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更應為自己注入血液和活水。
人才,是血液和活水的細胞。獲得相應技能的職校學生,在進入生產和服務部門後,將成為支撐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和戰略轉型產業大軍的主體力量。
全國總工會預測,中國技工缺口至少在2200萬到3300萬之間。
在中國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央政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頂層設計著手,將職業教育改革提升為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起點和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讓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進入勞動大軍,使‘中國製造’更多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
中國正在為職業教育構築多重制度保障,必將提升職業教育品質,釋放“人才紅利”,激活發展動力。
不過,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路還很長,不僅要從內部重視強化,也需要放眼海外,借鑒世界經驗。
美國職業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初步構建的職業教育體系,為了適應新興和高科技行業的用人需求,至今仍在不斷調試的過程中,包括斯坦福大學在內的一些世界頂級研究型高校,開始通過網際網路開展高新技術的職業教育。
各國社會對職業教育也報以支持態度。僱主們更看重的,是學生是否具有能讓企業受益的技能,而非身上是否貼著名校標簽。
慕貝爾汽車部件(太倉)有限公司東亞區總經理安捷曾經在德國接受職業教育,他說,在德國,上職校只是一種選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等值的,兩者可以互通,沒有高下之分。
而中國傳統職業教育以職業學校為主,企業參與度不高,畢業生缺乏較高的職業素養,動手能力不高,在勞動力市場上處於劣勢地位;社會對職校學生的支持與信任都不足。
今年畢業季,中國將有800多萬學生從中職、高職、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畢業。根據規劃,到2015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將達到2250萬人,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達到1390萬人。
即將走向一線崗位的畢業生冒志敏,在畢業留言上寫道:“所學即所用,中國職業教育未來可期,相信我們不會和時代脫節。”(完)(參與采寫:夏鵬、秦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