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切勿将“对华示强”等同于战略自主

亚太日报

text

4月24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表涉南海声明,污称我船只在牛轭礁活动“危及地区和平与稳定”,并再度提及充满主观恶意的所谓“南海仲裁案”。在中欧关系经历波折之际,有欧盟“外交部”之称的对外行动署不思亡羊补牢,讲善修睦,却煽风点火,挑拨是非,令人叹为观止,哀其不智。

欧盟对外行动署此番声明是其积极策划的“印太方略”的组成部分。自2019年起,法国、德国、荷兰相继发表所谓“印太战略”,强调其作为利益攸关方的身份,亮出了积极有为参与印太地区事务的诉求。今年以来,欧洲在印度洋及我周边地区更是动作频频。

4月5日,法国邀约美日印澳四国在孟加拉湾举行为期三天的“拉彼鲁斯”海军军事演习,与所谓“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在军事领域实现对接。4月14日,德国和日本首次举行外长与防长的“2+2”对话,两国同意在情报共享协议基础上,加强国防、军事装备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4月19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一份题为《欧盟在印太合作战略》的声明,计划加强欧盟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和行动,并拟于9月份提出具体的印太战略。

与此同时,法、英、德等欧洲大国派出或拟派出军舰,前往南海宣示军事力量,凸显欧洲急于作为地缘战略力量参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地区博弈的色彩。

欧盟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鹰势”介入有追随美国政策的一面。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确定了联合盟友围遏中国的策略,不仅全盘继承了特朗普时期的印太战略,立足美日印澳的四边合作机制,而且谋求扩展其范围和功能,实现“QUAD+”的目标。欧美关系在拜登上台后迅速回暖,一再强调跨大西洋的价值观盟友关系,在对华问题上不断对标对表,就涉疆、涉港港等问题一体联动。

此番欧洲在南海问题上发难,在军事动作上向美看齐,也是跟进美国政策的延续,是欧美双方修复“跨大西洋同盟”的重要一环。从根本上看,欧美同属西方阵营,在地缘政治上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叠加的。未来,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在中国周边涉海问题上与美国的同步性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欧盟近期在印太地区的动作也是其亚洲策略大调整的重要步骤。欧盟对其过去的亚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认为其存在对单一经济体过度依赖的问题。欧盟自诩为印太地区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需要拓展新伙伴关系,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欧盟更为关切供应链安全问题。

为此,欧盟加大了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所谓“志同道合”伙伴的合作,与日本、新加坡、越南签署自贸协定,全面升级同东盟的战略伙伴,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利称,欧盟全面的亚太战略将基于两大支柱:一个是与中国关系的再平衡,将中国视为“伙伴、竞争者和对手”,一个是加大对其他亚洲国家的投入,尤其是所谓“志同道合”的伙伴。

欧盟在我周边海域秀肌肉、博眼球也是其寻求战略自主的折射。近年来,欧盟高调提出“欧洲主权论”,追求发展不同于中美的“第三条道路”,在国际上频频就价值观问题发声,组建有效多边主义的“小圈子”。涉足国际海洋事务,发挥海洋治理的引领作用则是欧盟拓展国际影响力的高速“增长点”。“基于规则的海洋治理”和“确保海洋安全和自由航行”是欧盟在国际海洋事务中追求目标,也是其树立全球大国形象的关键抓手。

而在涉海事务上注入价值因素则是欧盟体现其独特性的路径。德国外长马斯在参加同日本的“2+2”会晤前强调,要更加注重印太地区的人权问题、价值观问题。当前,欧洲内部反华势力兴风作浪,价值观议题是其裹挟欧洲政坛的利器,大有“对华不谈价值观问题就是政治不正确”之势。因此,欧洲在处理涉中国海上事务时更容易戴上有色眼镜,误入歧途,自以为是地发表缺乏事实根据的荒谬言论,将刻意示强误等同于战略自主。

不过,在印太问题上,欧盟也意识到其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欧洲更看重的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市场潜力,而且激化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矛盾并不能使欧洲从中渔利,反而可能引火烧身。因此,欧洲在该地区虽然复制了美国人提出的“印太”概念,但却将其扩大至非洲东海岸,凸出“安全”概念,淡化“军事”色彩,并提出包容性原则,一再强调不是要构建排斥中国的包围圈。

事实上,当前欧洲自身深陷疫情及经济困境,已无暇他顾,在中国周边海域的动作更像是样子货。但倘若因此而干扰了中欧关系发展的大局,对欧洲而言实属得不偿失,想藉此在印太地区获得入场券甚至贵宾席,大概率是找错了方向。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