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美國小農場的“生態生意經”

text

新華社洛杉磯5月26日電通訊:美國小農場的“生態生意經”

新華社記者薛穎

“艾米的農場”週一至週六可以隨便進出,沒人看管;菜園裏時不時有某種蔬菜可以隨便採摘,不要錢;地裏的農活兒誰願意幹就可以隨便幹——這個農場聽上去很“奇怪”,但是當你身在其中,卻會發現它的自然與親切。

“艾米的農場”位於距洛杉磯60多公里的安大略市郊區。

3頭牛、4匹馬、20多只羊、100多只雞和鵝等家禽,“艾米的農場”規模不大,佔地也只有54.6畝。主要員工只有三名:30多歲的艾米和她的父親蘭迪,以及兼職幫忙的朋友海蒂。

“我們不缺人手,”63歲的蘭迪笑著對記者說,“我們有100多個志願者,有的人開車80多公里來做志願者。”農場的墻上挂著一塊白板,上面寫著志願者來了可以在3畝菜地裏幹哪些活兒,提醒他們別忘了戴手套和帽子,夏天干活時多喝水,臨走別忘了摘點菜走。

不論是參觀的、摘菜的,還是幹活的,人們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蘭迪說,他們“敞開大門”的做法從來沒有出現過什么問題。一個週六的下午,記者在農場裏看到好幾撥遊客。他們多數是奔著這周可以免費摘的一種大甘藍來的,順便在農場裏看看牛、喂喂羊。農場還為摘菜的遊客提供免費的塑膠袋。

蘭迪一點也不擔心這種在超市賣2美元左右一磅(約合0.45千克)的大甘藍被哄搶,或者有人偷摘其他菜。農場的自助商店也沒人看管,只有價簽告訴人們每一種菜多少錢,買菜的人們自覺把錢放在一個盒子裏。蘭迪說,這幾個週末因為來採摘大甘藍的人很多,他們的自助商店裏賣的其他菜、蛋、奶的收入翻了一倍。

這一切聽上去太理想化了,但是在美國西部的這個平靜的郊區小農場,這卻是現實。

蘭迪在大學裏學的專業是畜牧學,畢業後在家族農場養牛。1997年,家族農場破產,他家一下陷入困境。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靠借貸租下現在這個農場。朋友海蒂曾是中學老師,她幫蘭迪一家建立可為中小學生提供參觀服務的機構,對大規模參觀團收取少量參觀費,這才助蘭迪一家度過了最初的困境。接觸自然,接觸家禽和牛羊等動物深受孩子們喜愛,參觀項目因此很受歡迎,到目前為止,農場已經接待了近30萬中小學生。

開始種菜以後,農場進入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牲畜糞便作為肥料還田,土壤越來越肥沃,蔬菜長勢喜人。現在農場農產品的收入已經超過了接待中小學生參觀的收入,蘭迪家的債快要還完了,他們計劃將來把農場買下來。

在以大規模工業化農業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像“艾米的農場”這樣的小規模、精耕細作、多樣化經營的農場才是未來農業的理想模式。

這樣的農場基本使用人力,以節約能源;採用精細滴灌系統,以節約水資源;從來不使化肥和農藥,以避免破壞土壤裏的微生物……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到農場經營的方方面面,而且人與自然的關係得到了很大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