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犹存的戏台,造型特意的石雕,幽深绵长的古巷,静谧古朴的大门……走进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东寨村,漫步青砖路上,石墙黛瓦、飞檐翘角,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杨杰英 摄
中新网太原9月15日电 题:探访千年古村山西昔阳县东寨村:一砖一瓦皆故事
作者 张婷婷 杨杰英
古韵犹存的戏台,造型特意的石雕,幽深绵长的古巷,静谧古朴的大门……走进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东寨村,漫步青砖路上,石墙黛瓦、飞檐翘角,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千年东寨,跨越‘千年’,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东寨村已焕然一新,未来将成为昔阳县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东寨村支部书记王晓东介绍说。
9月14日,记者刚到东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个村落的布局,村庄建在一个石坡上,依山就势,随形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屋用砖石筑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当地人称为“昔阳境内的布达拉宫”。东寨村位于县城东南,离县城18里。该村历史悠久,逾越千年。据王氏家谱承书及碑文考证,有文字记载的早在唐朝肃宗至德初曾名“卧龙山庄”。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村址、村名经过八次更改,至今已有1257年的历史。
也许是因为时间的积淀,才会让东寨村变得如此有味道。村里的每一块石雕,每一座古院,每一道大门,都有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善良好客,庭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在东寨村支部书记王晓东的指引下,笔者看到,每家每户的门前道路上干干净净,庭前有花、屋后有树,绿莹莹的大树是乘凉的好地方。东寨村支部书记王晓东介绍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个村庄都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使得整个村庄四季有花、一步一景。
东寨村作为古村落,有保存完好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位于村东部的“王氏祖祠”,始建于大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嘉庆年间和民国十年两次重修。2005年又对房顶进行维修,现在保存基本完整。大门外高大的照壁、石柱、石梯、石阶构成的“八字形”青石台阶和所有砖雕、石雕、木雕以及古柏共同彰显它的古雅、宏伟、奇观。
其次是位于村中部的“官坊”,它自古以来都是村民举行集会、庙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官坊占地面积246.14平方米,院北面双层高台上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建的“神房”。中间大院石板铺平,南面的古戏楼台高1.5米,两边的木柱高3.24米,粗直径0.36米。两柱间上方的省替是镂空木雕“二龙戏珠”,形象逼真,前后台间的木隔断上有三幅木刻牌匾,上刻“登台增辉”“观我新气”八个鎏金大字,刚劲有力,加上独特的卷棚式房顶,更显出古戏楼的古朴高雅、雄伟壮观。
此外,现存的古建筑还有“节烈坊”、“元魁阁”、“巷龙口阁”等,这些古建筑采用构图简洁明快、高雅古朴,向游客展示王氏家族千百年来的事迹,让游客更详尽了解到这个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
东寨村历来以“文化村”闻名全县。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老小举人”是当时最有名气的,十里八乡人人皆知。“老举人”王敦临和侄子“小举人”王登俊都曾考中举人,他们共同筹办起东寨村的“范东小学”,重教育、惜人才,扶困济贫的高风厚德被乡梓人世代称颂,为东寨村的文化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曾出过清代著名书法家、法学家王谷,出过进士、举人、贡生,出过国子监、大学士、太学生,是当代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王志均的故乡。
“村庄要发展,思路要转变,闭门造车行不通。”村支部书记王晓东介绍说。目前,东寨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已经立项并实施,工程进度达到80%。村集体近两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亮化了所有公共活动场所,戏台,牌楼等,绿化所有进村道路以及荒山荒坡。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建设文化墙、宣传栏多个,安装太阳能路灯,亮化村里的大街小巷。目前,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项目古村落接待中心已经完工并即将投入运营。
东寨村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充分展现出东寨好村、好事、好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有故事的乡村、有文化的街巷、有味道的院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