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分享”点出金砖精神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刘志勤

“金砖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完全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金砖国家”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中国有句老话:门当户对,办事不累。这句话真有几分道理。

“金砖国家”已经有十年的成长历程,虽然算不上风平浪静,却也是和谐相处,大家携手度过了最困难的发展时期。现在即将召开的厦门峰会,将总结过去的成果并为未来十年发展定出新的蓝图。人们对“金砖国家”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处置国际争端中发挥其独特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类似G7一样的常设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大家的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这次峰会将依照中国提出的“金砖+”的方案邀请了其它五个发展中国家参加会议,这将使“金砖国家”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能够更充分地汲取各国的经验和诉求,这样就能够使经济发展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加接地气,更有针对性,解决的效果会更好。

经过十年的奋斗,人们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由西方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西方国家已经无能为力,它们个个且自身难保,还不断地对当初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恩于它们的发展中国家“使绊子”,或落井下石,期望从这些发展经济体中赚取更多的油水,以解己之渴。在这样的情势下,只有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共度时艰,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金砖国家”的团结必须做到“四个分享”,才能找到最大的公约数。可以说,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强化和巩固“金砖国家”团结,没有任何理由去损坏和影响“金砖国家”团结。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结构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只要坚持做到“四个分享”,任何分歧,任何不同意见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分享经验,分享成果,分享利益,分享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也是“金砖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没有这“四个方向”,我们所追求的“开放,包容”就失去了原动力,失去了总方向。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成果,利益,目标”都极为珍贵,也是发达国家无法提供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基本相同的基因,造成的病因也大同小异,所以用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验治疗自身的病症,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目前有不少的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提出各种建议,很多时候都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提出的解决之道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有效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少数国际机构依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数学或方程式,试图解读中国和其它“金砖国家”的经济问题,给人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远不如中国自己提出的“针灸疗法”更有效的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中国在解决自身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正是巧妙结合运用“针灸”技术,不仅治表还治好了本。“针灸技术”关键是找对穴位,根据病状,调整针灸的深度,强度和力度,以期达到最佳疗效。治疗“经济病"和“金融病”所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例如,“经济病”的表象有市场不振,销售不景气,这必须深入刺激到病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此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让各种市场元素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可激活市场。市场动起来了,则经济就活了,“经济病”也就好了。治疗"金融病”也不过如此。所以中国的经验可以根本上改变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这些“经验”显然值得各国分享,而各国的改革成果对其它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金砖国家”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均不相同,但是都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成果,分享这些成果十分必要,可以解决如何扬长避短,各取所需的需要。

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自身的“利益”关切,是正常的也可以理解的。所谓的“分享利益”主要是保证各自利益的获取不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政策上,如同现在有的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发展中国家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伙伴的利益。“金砖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金砖国家”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分享目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的,欢迎和各个国家的倡议对接和合作。没有各个国家“分享目标”,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势必会影响整体发展的同步和协调性,是不利于“金砖精神”的持久发扬光大的。

根据加拿大某著名大学所做的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在2016年的印度峰会以后的一年中兑现的承诺高达89%,是近年来的最好成绩,这表明“金砖国家”的国际责任担当和义务的执行力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可喜可贺的进步。

美国现在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为了护食,还到处抢食,日子过得不好太好。最严重的是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关上了合作的大门。而“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积极打开大门加窗户,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放松有关管制,成为新的投资热土。这些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繁荣机遇。

这次峰会将讨论100多项议题,也会达成多种合作协议。我们对“金砖国家”的团结和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