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国内市场还需要重映片频繁上映吗?

text

作者 | 七月

市场表现平平。

在今年较为火热的“520”小档期,日本经典爱情片《情书》进行了重映,但影片重映6天的累计票房刚破5000万,并不是一个可观的数据。而在《情书》之前,还有着《指环王》系列三部影片重映,其中最高的重映票房停留在了6000万左右。

不仅如此,意大利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也在近期进行了官宣,即将在6月的国内市场上加入重映片的行列。尽管有不少影迷表示期待,目前来看这部80年代的老片也似乎难以实现超过《指环王》系列的重映票房。

不难发现,包括《情书》在内的这些今年重映的进口片,能够吸引的受众还是以影迷为主,不一定能够切中更多普通观众当下的观影审美。这是这些重映进口片没能获得较为亮眼的票房成绩的最大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映片回归的市场逻辑不再是靠影迷活跃拉动普通观众入场了,能够实现的大盘激活作用也无法与去年媲美。

而对于这些重映进口片背后的公司来说,想要引进这些重映进口片,往往需要比中等体量的新批片投入更高。显然,这些重映进口片如今的市场表现没能与背后公司的投入成正比,成了一笔并不划算的买卖。再加上,这些重映片的宣传动作力度不算大,能够吸引的也是以影迷为主,无法覆盖到更多的普通观众。

重映片也有时效性

首先吸引的是影迷。

包括即将进行重映的《天堂电影院》在内,截至目前为止,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上至少已经出现了6部重映进口片。纵观这些重映进口片,基本上都是几十年前的经典影片,即使是在其中算得上“新”的《阿凡达》,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老片。

问题在于,这些重映进口片基本上都被贴上了“经典影片”的标签,但能否称之为“经典”,往往是从影迷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而不是普通观众。因此,这些重映进口片重新入市,首先能够吸引的受众也还是以影迷为主。

比如《指环王》系列的每部影片都有着3个小时甚至以上的内容,影迷们往往能够“为爱发电”而承受这种观影时长,但大部分的普通观众难以做到这样的长时间观影。

实际上,这一点正好能够说明这些重映进口片普遍市场表现没能实现破亿的原因所在:影迷们对这些重映进口片的喜爱度和期待值,并不能直接转化成普通观众的关注度,有着不小的“破圈”难度。

其次,电影是有时效性的,经典重映影片也无法跳脱出这个束缚力的包围圈。以正在重映的《情书》为例,影片讲述的爱情故事是以写信沟通为背景展开的,这与当下的生活环境是有着极大断层的。那么,至少对于成长在科技通讯时代的00后来说,并不熟悉的书信时代可能不足以吸引他们进行观影。

与此同时,经典重映影片在内容层面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时间差”,不一定能够符合当下主流观众的观影审美标准,想要拉动更多观众入场的难度变大。比如,对于《情书》“哭哭哭”的剧情内容,一些观众提出了“是否过期”的质疑。

对比之下,重映的《阿凡达》属于完全不同的情况。影片能够再次在国内市场上拿下近4亿的票房成绩,除了当时影片所革新的IMAX技术至今仍属于终端市场的顶级技术这一重要因素相关之外,影片创作的科幻内容没有过多展现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没那么挑时间。显然,不是所有的经典重映影片都能像《阿凡达》一样不怎么受限。

重映片的市场作用发生转变

不再是影迷拉动普通观众。

实际上,如今的国内市场相比去年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经过了近一年的回温,虽然整个市场还没能彻底摆脱长期恢复的发展大趋势,但不少观众的观影热情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拉动。

不过,从如今的国内市场来看,疫情的滞后性影响并未消失,“片荒”的问题仍旧存在,需要更多的影片进行填充。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了日票房数据极其明显的忽冷忽热上。

在此基础上,整个市场对于重映影片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去年那样的市场带动作用,即通过重映片先调动起影迷的观影积极性,再拉动更多的观众进影院;更多的是希望如今的重映片能够实现补足淡季市场的作用。

毕竟,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能够在今年的国内市场上进行公映的影片还是较有限。抛开进口片在档期选择上的被动性不看,国产片优先考虑的还是大大小小的重点档期,之外的市场看起来有些“空”。

然而,回看今年市场上已经出现的这几部重映影片,引进过程无法按照往年的标准进行,档期选择受到的限制也就在往年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想要在市场更加“饥渴”的淡季重映的难度并不低。

不仅如此,今年的这些重映影片有不少集中在了4-6月的市场上。但在这一时间段的国内市场,除了有着清明档、五一档和端午档连续三个腰部档期能够吸引不少国产片定档,尽可能地辐射这三个月大部分时间的市场之外,还有着《速度与激情9》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加爆市场,相对不那么缺少新片,也影响了重映片发挥自身的作用。

所以,这些重映影片能够在其中实现的市场价值会大打折扣,甚至某种程度上反倒会对上映的新片进行分流。比如,在这一相同的时间段内,看过《情书》的观众极大可能不会再去看《我要我们在一起》。

背后资本的“进退两难”

投入与回本不成正比。

疫情影响下,能够完成制作的批片新片数量减少,这一问题到了当下更加凸显。加上Netflix全球范围内购买版权,留给国内批片市场的空间并不多。相比之下,重映进口片的口碑经过了市场考验,反倒成了更好的选项。不过正是因此,想要引进这些经典重映影片所需要的版权费用,通常会高于一部中等体量引进新片的买断价格。相应的,引进这些经典重映影片的公司也需要支出更多的资金投入。

与此同时,在今年这些频繁出现的经典重映影片背后,像是《情书》背后有着阿里影业等,可以看到国内大公司在此进行布局的身影并不少见。

只不过,从今年已经重新公映的这些进口重映影片来看,5部影片中仅有《阿凡达》一部实现了票房成绩破亿,其他几部甚至被牢牢地框在了6000万的“天花板”下,片方分账也落在了1200万的范围内。

这样的市场表现明显与之前的资金支出构不成正比,对于背后重金引进这些经典重映影片的公司来说,算不上是一件好事。因此,背后资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是,接下来的国内市场还需要如此频繁地引入重映片吗?

尤其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国内市场上,口碑质量较为一般的引进新片《人之怒》拿下了超过1.5亿的票房成绩,均高于高口碑的经典重映影片《情书》和《指环王:王者无敌》。当然,这样的对比是抛开了类型差异、市场环境、审美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是从市场表现这一数据来看,似乎一部经典重映影片的再入市还不如引进一部新片来得划算。

此外,以重映《情书》为例,阿里进行了一些物料宣发动作,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成本投入。这其实也让背后资本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中:想要覆盖更多的普通观众,这些重映片肯定不能“裸发”,但又不能像新片一样大力宣发;而从目前已有的营销效果来看,被吸引到的还是以影迷为主,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投入回报。

总的来看,无论是对于整个市场、还是对于背后资本来说,经典重映影片的市场作用和地位已经不同于去年,相应的引进和营销动作也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否则只会折损这些重映片的价值,令市场和资本本身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