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综合 牧之
近日,欧盟委员会透露他们正在草拟一项法案以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在欧洲的应用。该法案或将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限最高将长达五年。以便监管机构可以有时间研究如何防止这项技术被滥用。
欧盟委员会将他们的计划做成了一份18页的文件,这将会在现有的《通用数据保护法》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细化管理。该法案可能会对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规定使用时限。但是对于公共安全和技术研发领域,该法案可能会减少对这一部分的限制。
作为AI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重要组件,人脸识别技术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移动支付和物品使用权识别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民用化使用场景,而它更广泛的应用需求体现在警方通过人脸识别数据库进行的公共安全防控和犯罪嫌疑人追踪。包括美国和英国的警方都已经开始在使用这项技术了。
不过随着全球范围内对该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它所面临的争议也在全面发酵。首先引发公众质疑的就是它的识别准确率。据了解英国警方和美国警方在使用人脸识别后都接到过相关的投诉,投诉者表示自己被警方传唤要求接受调查,仅因为自己的长相酷似某个数据库中罪犯而被人脸识别技术锁定。而另一个方面,各大社交平台上“如何骗过人脸识别”也是一大热门话题。不少人都尝试过用硅胶脸膜来解锁手机,甚至有人成功用脸膜骗过了机场的人脸识别闸机进入了候机楼。
而公众舆论对人脸识别的更大质疑体现在过度滥用上。该技术依赖于生物特征采集,人脸生物特征的唯一性也是和指纹相同的。但是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它被过度的应用于非公共安全领域。大量软件的支付手段甚至解锁手段都可以用到人脸识别,甚至有的汽车厂商都要将人脸识别作为噱头加入到新车宣传中。这也引发了该信息数据库是否会被泄露的质疑。
诚然,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高效快捷的出行和消费体验,但是也让自己的隐私暴露无疑,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个人的行为画像。
欧盟委员会的这一法案或许可以给这项火热的技术一个冷静的机会,便捷和隐私如何选择,这是个问题。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