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記者桂娟
苑蘇文)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連接亞歐非的商貿之路,也是一條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之路。剛剛隨絲路躋身世界文化遺產之列的漢魏洛陽城,“親歷”了絲綢之路佛教東傳和中國本土化過程。
“包括佛教在內的世界三大宗教,都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其他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隊長錢國祥說,“印度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在中國傳播,公元65年,漢明帝派遣使者從洛陽出發出使西域,開始了中國第一次‘西天取經’,此後,漢明帝又詔令修建了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洛陽成為中國佛教早期傳播和佛事活動中心。”
有著600多年建都史的漢魏洛陽城,以保存完整的城市規模和格局,以及城防系統、宮殿等各類遺存,代表了東漢至北魏歷代中原王朝的文明。而北魏皇室在城中營造的寺院及高大木塔,則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崇佛、尚佛和競造高塔的時代風尚,是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後第一個鼎盛時期的重要標誌。
漢魏故城遺址出土的佉盧文井闌石,銘刻著佉盧文題記(佉盧文是印歐語系中古印度雅利安語的西北方言,被定名犍陀羅語),記載著公元179至190年的靈獻之際,東漢京都洛陽就有佛教僧團和寺院。這是目前所知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實物證據。
隨後,佛教在中國內地廣泛而迅速傳播。北魏時期,中國崇佛尚佛之風登峰造極,洛陽城內剎廟林立,多達1300多所。
當時,北魏孝明帝之母胡太后發起興建永寧寺。她把寺址選在繁華的洛陽城內,北距宮城僅一里之遙。這一傾舉國之力興建的皇家寺院,高貴華麗,高達100多米的九層木塔,被前來傳經的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讚嘆為“實是神功”。
遺憾的是,這一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高層木構建築僅存在了18年,就被雷電所擊毀於熊熊大火。為了解、保護和展示永寧寺遺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人員對此多次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與清理,獲得了許多與文獻記載相符合的重要佛教遺跡和遺物。
在永寧寺塔基的多次發掘清理過程中,共出土了2000多件彩色泥塑殘件,以佛、菩薩、飛天、弟子、眾僧、著世俗服裝的供養人等人物塑像為主。
發掘出土的最大泥塑造像,頭部高度可達40-50釐米,面部豐滿圓潤,秀麗可掬,具有中國化女性特徵的臉龐形象和氣質神韻,更加適應中國人的審美觀。有專家推測,這尊佛像是以胡太后形象塑造而成。
“這種以帝王本人形象來塑造佛像的做法,無疑是推動佛教中國化進程的主要動力。”錢國祥說。
錢國祥表示,作為絲路上的重要文物點,包括永守寺在內的漢魏洛陽城成為新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將更有利於其保護和展示,公眾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深入了解遺址的文化內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