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4日在東京會見了出席中日第二次高級別政治對話的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雙方在會見中均表達了希望即將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取得成果的意願。
安倍表示,日方將同中方和韓方共同努力,使近期在首爾舉行的日中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取得重要成果。楊潔篪表示,相信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會取得成功。
分析人士認為,中日韓三國加強溝通與合作不僅有利於三方,更對東北亞乃至世界的安定、繁榮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消極因素幹擾了良好願景的實現。
如何趨利避害,使中日韓三國在健康的軌道上持續發展?韓國NEAR財團理事長鄭德龜15日在韓國《中央日報》網站上發表文章,分析了中日韓三國國民心中存在“疙瘩”的原因,並提出三國實現和解與共存的途徑,認為本月底在首爾舉行的領導人會晤將促進三國間的溝通與對話,更提出民間交流與合作應成為促進三方進一步對話與了解的有力渠道。
在過去數十年間,東北亞三國的經濟關系的緊密性逐漸提高,生存關系和產業關系的互補性深化。各個產業附加價值的鏈接結構也彼此複雜地纏繞在一起,且地區內的文化和藝術交流、旅遊和教育等交流和社會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活躍,知識生態界也正在加速融合。
鄭德龜認為,雖然經濟和社會如此緊密相聯,東北亞的安保矛盾卻更加高漲,國民感情之間的鴻溝也在逐漸加深。那麼,造成地區的經濟和安保的聯系性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他看來,各國依然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秩序和價值觀,未能形成地區共同的價值觀。從曆史上來看,三個國家既沒有為對抗共同的敵人而戰,也沒有地區內部的聯合防衛意識。並且由於對不幸的近代史的深刻記憶,曆史問題的政治化等傾向非常明顯。
如何才是解決之道?鄭德龜指出,想要克服這種情況,就應抓緊確立像歐洲那樣融合的地區認同感。為此,要通過頻繁的交流和多種對話渠道,在該地區成員之間積累較高的信任資產,現在要減少對曆史認識的嫌隙,防止曆史問題政治化,需要自制。而且要放棄對過去的執著和試圖回歸過往,國內政治不要誤導國民進入民族主義。這是一項需要所有人長時間忍耐付出才能可能實現的高難度課題。
專家指出,中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韓中日首腦會談將於本月底在首爾重新舉行。中日韓三國首腦聚在一起解決矛盾,商討懸而未決的問題,謀劃未來的會晤是非常合時宜的,未來也要持續下去。
從這個角度出發,三國首腦會談前夕在首爾舉行的純民間層面的“中日韓首爾進程”會議也值得關注。屆時,三方有識之士和未來一代匯聚一堂,將各國彼此不同的想法、價值、曆史意識等不同的要素融合在一起。
這位韓國人士最後期待,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談和“中日韓首爾進程”能夠彼此協助、互相引導,為將東北亞從“繁榮的共同體”升華到“和平的共同體”發揮媒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