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努瓦克肖特6月27日電隨筆:失落的沙漠古城
新華社記者劉鍇
王猛
撒哈拉沙漠腹地的欣蓋提古城,午後空氣熾熱蒸騰。阿卜杜勒走近一座墻體斑駁的土房,彎下腰,打開木門,吱嘎作響。門外,黃沙已堆積半人高。
作為哈博特圖書館唯一的管理員,年過半百的阿卜杜勒每天來到這座始建於13世紀的建築,看護流傳數百年的手稿真跡。
面對偶爾跋涉而來的訪客,他總會戴上白色棉質手套,小心翼翼取出一本本發黃的孤本,一遍遍向客人介紹內容和來歷。身後,4個鐵皮櫃裏,1400多本用阿拉伯文撰寫的手稿,記錄著宗教、天文、地理、幾何等12門學科知識。
由於往來西非和北非的沙漠商隊必經欣蓋提,這座城鎮16世紀起逐漸興旺。商業繁榮的同時,文明也在這裡匯集。宗教和科學知識不斷傳入,一些大家族便有了設立家庭圖書館的想法,以便教育後人,延續家道興盛,也為強化宗教信仰。
鼎盛時,欣蓋提城內遍佈規模不等的圖書館。因而,這座位於毛裏塔尼亞北部阿德拉爾高原的小城,逐漸形成地區宗教文化中心,成為伊斯蘭教第七大聖城,也獲稱“圖書館之城”。
隨著風沙侵蝕、商業衰落,欣蓋提慢慢失落在黃沙中。如今,城內現存五六座圖書館中,哈博特圖書館保存最為完好。而所謂完好,也不過是有兩間房,一間藏書,一間閱覽。
圖書館維護經費主要來自民間機構或遊客贊助。每有人來訪,阿卜杜勒總會邀請客人留言。數百頁的留言簿上,來客用法文、英文、德文、阿拉伯文、中文、日文等文字,讚嘆古人智慧,也惋惜古城的衰落。
欣蓋提古城東北方向大約90公里處,瓦丹古城傍山而建,命運相似。兩座古城於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穆罕默德,21歲,首都努瓦克肖特一所大學地理專業三年級學生,瓦丹人。對古城裏的主要遺跡,他都能大致說清來龍去脈。
站在城外一處廢棄花園中,穆罕默德藍色襯衫外,套著當地白色傳統服飾“布布”大袍。花園外側,是望不到邊的沙海;花園以裏,是搖搖欲墜的城墻。
穆罕默德說,當年,阿拉伯商人騎著駱駝抵達瓦丹,會把駱駝留在城外花園中補給,然後從城門拾級而上,進城住店或買賣。鼎盛時,城裏共有3000多戶、1萬多居民。
他指著花園中一口水井告訴記者,瓦丹城所在區域,黃沙往下大約十二三米,便是含水層,水量足夠居民所需。只是,城鎮衰敗、人口銳減,現有4000多居民用水需求不大,一些水井便逐漸廢棄。
造訪瓦丹城時,幾名工匠正在翻修最外圍一圈城墻。工匠從不遠處山中取石,肩挑至工地,破碎,堆砌,一層層碼齊,隙縫處再用沙石填實。
古城遺跡綿延500多米,竣工不久的木製城門上金屬裝飾物嶄新發亮,費用全部來自一家國際機構。
走在古城中,一路總有幾名孩子跟著,十來歲,滿臉好奇。由於正值放假,他們每天聚在一起玩耍,而縱橫交錯的古城街道,是天然遊樂場。
城外,夕陽斜照。早已沙化的河床上,16歲的侯賽因穿著C羅的球衣,與夥伴們在沙地上赤腳爭球,夢想像偶像一樣馳騁世界賽場。而關於偶像以及他所屬葡萄牙隊在巴西世界盃的表現,身處萬里之外的沙漠古城,收音機是唯一消息來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