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杀手为什么冷血?

text

【文/阿比盖尔·马什】

在众多美剧中,刑侦类绝对是大火且长寿的一类电视剧,其中,《犯罪心理》和《犯罪现场调查》都走过了15个年头。虽然这二者处理案情的视角不同,但它们都以真实的刑事犯罪案为基础,还原了警察与罪犯斗智斗勇的过程,也向观众呈现了不同的犯罪心理。

现实中的罪犯,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就像美国令人闻风丧胆的“绿河杀人魔”加里·里奇韦。他是美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连环杀人犯,被他杀害的人中,已经证实的有49人,但据他本人称,他实际杀的人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绿河杀人魔”加里·里奇韦

加里•里奇韦第一次试图杀人是在1963年,当时他才14岁。一天,在准备参加学校的舞会的时候,他步行经过一片小树林,碰巧遇上了一个6岁的小男孩。他几乎不假思索地把小男孩拖进灌木丛,顺手抽出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刀刺穿了小男孩的肝脏。他迅速将刀拔出,看着鲜血汩汩涌出,然后扬长而去。

里奇韦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究竟为什么那么做,感觉这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对他而言,好像其他不好的事情也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比如用石头砸玻璃窗,用气枪打很多鸟,把一只猫闷死在野餐冷却器里。

里奇韦渐渐长大,变得越发残暴。他体内无法压抑的性冲动觉醒了,加上一贯的冷酷和杀人带给他的快感,让他变成了一个永无餍足的性虐待狂。他强奸并杀害了至少49名女孩和妇女,这些案件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受害者大都是离家出走的少女和锡塔克街头的性工作者。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著名的罪犯行为观察和变态心理研究专家玛丽·艾伦·奥图尔曾经对里奇韦进行了数小时的访谈。她说,里奇韦是她遇到的最极端、最具侵略性的冷血精神病患者之一。

资料图来源:AP

暴力犯罪分子中,冷血精神病患者比例高达50%

冷血精神病的主要特征是麻木冷漠、行为控制能力差以及诈骗和操控他人之类的反社会行为。冷血精神病患者不一定都有暴力倾向,不过大都如此。

在美国,只有1%~2%的人会被认定为真正的冷血精神病患者。但是,在暴力犯罪分子当中,冷血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高达50%。

而且冷血精神病患者通常都是异常危险但又很难识别。特别是像里奇韦那样非常可怕的精神变态者。即使是那些犯下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行的连环杀手,从表面上看也与常人并无二致。而且,那种正常还不是那种“表面上太正常了,肯定有哪里不对劲儿”的正常,是真的正常,是那种“上班路上对邻居挥手致意”的正常。这让冷血精神病患者更加神秘、可怕。因为屠杀型杀手固然吓人,但那种无法预测的危险更令人胆战心惊。

人们对冷血精神病人作案的细节也非常感兴趣。美国乔治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阿比盖尔·马什对此深有感触,并通过研究写下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一书。她发现,只要说自己是心理学教授,人们就立刻躲得远远的。但只要一提到她在研究冷血精神病,陌生人就会愿意跟我滔滔不绝地聊上个把小时。

马什觉得大家对冷血精神病那么有感兴趣,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细节好把冷血精神病患者识别出来。这些细节包括一些非语言辨识信号,比如与众不同的目光交流方式,还有特别的成长细节,比如幼年时尿床或者放火什么的。也许人们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与冷血精神病患者相关的明显线索,就能够安全地避开他们或者围捕并关押他们。

在人们的脑海里总是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这些冷血精神病患者的父母一定非常糟糕。人们总是认为那些品行不良的孩子一定是不良教养的产物。

公开发行的关于里奇韦的书至少有十几种,其中一本是他的辩护律师托尼•萨维奇写的,还有一本的作者是真实罪案女王安•鲁尔。这些作者当中,很多人都认同冷血精神病患者是因为童年受过虐待导致的。他们试图将里奇韦令人发指的连环杀手生涯,同他父母的争吵或者他母亲给他洗澡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非教养之过

但是,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个孩子目睹了父母的争吵,甚至是暴力冲突。更不幸的是,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会受到虐待,或者被忽视,有时候程度甚至非常严重。但是,这些孩子并不会因此就成为连环杀手。如果仅仅因为童年时受到虐待就会变成里奇韦那样的变态连环杀手,那么,社会早就变成迪士尼一些动画片里那种满地僵尸的末日世界了。

毫无疑问,在童年时代遭受虐待是件可怕的事情。童年受到虐待或被忽视,或是经常亲历暴力事件的经历的确会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各种负面影响。他可能会因为童年的经历对可能发生的威胁或者虐待超级敏感,有时候可能会反应过度,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这被称为应激性攻击——因为受到挫折、被挑衅或者被威胁而变得愤怒、焦躁、冲动、好斗。

但是,这不是冷血精神病患者最关键的问题。冷血精神病患者有可能会很冲动,并做出应激性攻击。但是,真正让他们不同于常人的是挑衅性攻击,是冷静策划、目的性极强的攻击,是找出易受攻击的女性强奸她并杀害她的攻击。而虐待儿童或者对儿童疏于看护并不会导致这种攻击的发生。

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父母的虐待与挑衅性攻击之间存在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而挑衅性攻击才是冷血精神病患者区别于他人的特征。并不是人们没有努力寻找证据,而是任何设计严谨的实验都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

不过,由此就引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人患上冷血精神病?那么这些患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难以理解的恐惧情绪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阿比盖尔·马什和她的同事招募了几十个有冷血精神障碍的儿童进行脑部成像研究,希望能找出冷血精神病的成因。

她们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这些儿童大脑深处的活动进行衡量和定位。每个孩子都要接受20多分钟的持续扫描和监控,他们躺在扫描腔里,可以看到恐惧、愤怒和无表情的黑白面部表情照片在一个投影屏幕上飞快地闪过。这些孩子们要做的就是给一百多张表情各异的面孔按照性别分类并按下性别按钮。

最终,她们采集到了12名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可用数据,同时也收集了24名与之匹配的控制组孩子的数据——这其中有12名健康孩子,还有12名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孩子。

试验结果显示,在看到有人露出害怕的表情时,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的大脑右侧杏仁体对此毫无反应,他人难过的表情也没有对他们的杏仁体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反应跟健康孩子和多动症儿童的反应完全不同。和大部分成年人一样,看到害怕的表情时,健康孩子和多动症儿童的杏仁体活跃度都会明显增强。

杏仁体是一块直径差不多为半英寸、由脂肪和纤维组成的组织,深埋在两侧太阳穴下方数层皮质层之下。这块区域太小,而且埋藏位置距离脑皮层太远,所以无论是正电子还是电子脑图成像的方法都无法准确地测量其活动。然而,虽然它很小,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识别恐惧表情。

而且,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们自己也很少感到害怕,即使害怕,也只是有一点点。如果用1~7分的量表来衡量自己感到害怕的频率,健康孩子的得分大约是4分多一点儿。一些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的得分都是“1”。有一个参与实验的小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自己跑出去玩,而且曾多次独自一人在黑暗、阴冷的地下室里玩耍。

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难以识别其他人的恐惧情绪,以及为什么他们的暴力和威胁行为给别人造成了痛苦,而这些人的痛苦却完全无法激发他们的恻隐之心,无法阻止他们的暴行。

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准确识别并对这些恐惧表情做出反应的部位的功能(杏仁体)是有缺陷的;其直接结果就是这些孩子根本就无法理解自己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他人的恐惧情绪。

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了解恐惧是怎么回事,他又怎么会对其他人的这种感情产生共情呢?缺少了能够正常工作的杏仁体,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青少年,并不能准确识别其他人的恐惧,也不理解处于恐惧中的人到底有什么感受,因此,也就无法理解自己让别人感到恐惧有什么不对。

马什跟她的学生埃莉斯•卡迪纳尔最近做的一些研究表明,跟普通人不一样,那些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人认为,对其他人说“我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或者“你最好小心点儿”这样恐吓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些威胁会给对方造成的情感折磨,但是他们意识不到。

大脑杏仁体以及靠其联系的大脑区域网络的功能障碍剥夺了他们最重要的能力——理解他人恐惧的能力。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威胁导致的情绪就是“恐惧”,而且他们几乎不能准确地描述这种感觉,更无法理解让别人感到恐惧有什么不对。

(本文整理摘编自《人性中的善与恶》,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