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慎用长效降糖药

糖帮帮

text

  高血压、糖尿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大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它们危害极大,用药也是漫长的过程。从药物的作用时间来考量,它们都有长效药和短效药之分,但两病的用药原则却大有不同--高血压、特别是血压波动的高血压,用药上应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以达到24小时内平稳降压的目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效降糖药虽然更方便服药,减少漏服等意外,但和短效降糖药相比,却未必是上佳的选择。

  糖尿病的两大病因,就是体内胰岛素(人体自身分泌,有降糖作用)产生不足或对胰岛素抵抗(即“不敏感),降糖药大致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以口服降糖药为例,磺脲类(如格列本脲)和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解决胰岛素不足问题;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格列酮(如罗格列酮)类主要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糖分吸收而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从作用时间上,则有长效、短效降糖药等之分,本文介绍的,便是这长效降糖药。

  优势:安全有效、不易漏服

  糖尿病患者从确诊患病的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和各类降糖药相伴。糖尿病以2型居多,这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1型糖尿病患者常需要使用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因其对口服降糖药敏感,服药后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所以常用口服降糖药。不过,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发生忘服、漏服药物现象,从而影响药物疗效。为避免这些意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也会考虑服用长效降糖药。

  这里所说的“长效药,包括两类不同的概念。一为本身半衰期(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长、作用时间长的药物,每日1次给药,如格列本脲(优降糖)等;二为将原来短效的药物,用特殊工艺制成为“长效的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如原为短效的格列吡嗪(美吡达),每日应3次给药,制成控释制剂后,名为瑞易宁,每日给药1次即可。

  目前属于长效药的降糖药并不少,其中属于口服降糖药的主要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缓释片)等,均属磺脲类降糖药。

  弊端:易致低血糖

  对于降糖药,人们既担心它不能干,无法控制血糖;又担心它太能干,让血糖太低。因为,血糖过高过低,对健康都有很大危害。

  而对口服长效降糖药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或许就属于“太能干的类型,简单来说,其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可能引发低血糖。

  危害:低血糖>轻度高血糖

  虽然大家更关注、更了解高血糖,但有的时候,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轻度高血糖更大。

  前述长效口服降糖药,特别是格列本脲(优降糖),因降糖快速持久且物美价廉,颇受老年糖尿病患者欢迎。一些血糖明显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服格列本脲治疗可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疗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长效降糖药作用较强,如果患者血糖本来就不太高,过量服药就很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且可持续较长时间,轻者出现颤抖、心率加快、焦虑、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白、流口水等症状,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患者甚至可能出现昏迷。近年来急诊室救治的严重低血糖症,多是因为滥服优降糖等磺脲类降糖药所致。

  轻症低血糖可进食糖果、葡萄糖片,喝杯果汁或糖水、牛奶等,数分钟后,症状即可缓解;必要时还是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睡眠中的低血糖难发现

  更为可怕的是,低血糖对老年人的伤害常常是“隐形和“不知不觉的。

  在夜间空腹的情况下,健康人可以动员脂肪、蛋白质和肝脏中的糖元转化成葡萄糖,供人体脑组织利用,不会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上述调节功能减退,而由于降糖药刺激胰岛素持续高水平分泌,低血糖就容易在夜深人静时不请自到。这时候恰恰人在熟睡,低血糖不易察觉,加上大多数老年糖尿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迟钝,即低血糖时也不出现如心悸、乏力、出虚汗和头晕等症状,但低血糖的伤害(如对大脑)却明显存在,且日积月累地加重。即使白天没有出现低血糖的问题,也很容易在夜间0~3时发生血糖过低。

  糖尿病患者如果夜间出现震颤、出汗等症状被惊醒,应意识到可能是低血糖,一旦证实,应于晚间加一顿点心,减少口服降糖药或者睡前胰岛素剂量。对低血糖反应迟钝者,即血糖虽低但无震颤、饥饿、心慌等症状,必须经常监测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作用时间较短的降糖药,而且应从小剂量开始。

  患者出现低血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现在市售国产部分“长效制剂,工艺未必完全过关,并不能真正“定时、“恒量释放药物,故易致血糖忽高忽低地波动,特别是易致低血糖反应。

  据统计,30岁以上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每周可发生1次低血糖;而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可达20%.引起低血糖的因素,包括药物种类、降糖药物剂量过高、进食太少、运动量增加等,糖尿病患者在加强疾病管理的的同时,药物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

  鉴于低血糖的严重危害性,药店药师在遇到购买降糖药的顾客时,也一定要将注意夜间低血糖的事告诉他们,提醒他们提高警惕,避免因夜间低血糖给身体带来伤害。

  磺脲类,被拖了后腿

  正因为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不稳、易致低血糖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但是,这类药其实是被拖了后腿,罪魁祸首就是格列本脲。

  “害群之马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优降糖)是早期的长效降糖药,因降糖快速持久且物美价廉,颇受老年糖尿病患者欢迎。一些血糖明显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服格列本脲治疗可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疗效。但是,最容易出现低血糖的也恰恰是它。

  不过,近年来新型制剂的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等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磺脲类药物“一雪前耻。

  格列齐特缓释片因创新的缓释、控释技术,使其有效成分释放更符合生理性降糖需求,而格列美脲依靠自身代谢特点达到长效目的,格列吡嗪控释片则是对格列吡嗪平片进行了剂型改进。

  以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缓释片)为例,由于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缓释技术,药片一旦与消化液接触,一部分药物活性成分释放出来(6小时后达到高峰,持续约6小时),这些活性成分含量恰好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白天相对较高的血糖水平的需求;随着时间延长,剩余活性成分释放(随后的12小时),这些活性成分的含量低于之前的浓度,恰好能满足夜间糖尿病患者相对较低的血糖水平的需求。

  格列齐特缓释片这种创新的缓释剂型,在每日1次给药前提下,确保了白天更佳的降糖效果以及夜间更少的低血糖,体重增加也不再明显,提供了更“聪明的血糖控制。临床应用过程中,已证实新型长效磺脲类药物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较传统制剂平缓,且降糖效果显着;更令人欣喜的是,新型长效磺脲类药物相比传统制剂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有研究发现,使用格列齐特缓释片,低血糖年发生率仅4.8%,由此可见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且每天用药1次,老年患者更易坚持。

  格列吡嗪控释片则属于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商品名瑞易宁。它能够相对稳定持久释放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初始剂量为5毫克,早餐前1次顿服。可根据对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结果,每2周调整1次药物,以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9~7.0毫摩尔/升(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最大剂量不超过15毫克。达到控制标准后改为维持治疗,长期服用。

  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其作用特点是起效快,作用半衰期长,每日1次服药可达24小时控制血糖目的。给药方法与要求大致同格列吡嗪控释片,不同之处是给药剂量,每次服用格列美脲的剂量为1毫克,最大剂量为4毫克。

  除开磺脲类药物药物本身,还要考虑到,老年人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的排泄减少,加之往往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如尿毒症、肝硬化等,或者使用其他药物,均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导致低血糖发生,故不论新型降糖药物还是既往的格列本脲等药物,均需内分泌科医生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加强血糖监测,以减少低血糖发生。

  用“猫论选药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一理论,在长效降糖药的选择上也是值得参考的。各种口服降糖药能存在,就说明它一定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各种口服降糖药只有服用的合适与不合适,而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比如,二甲双胍被推崇为基础降糖药,但临床应用时间最长、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磺脲类药物。随着一批长效磺脲类药物的问世,无论是在疗效上还是在不良反应方面,也较中短效磺脲类药物有了更多的优势。特别是不会因为服药次数的减少而使疗效降低,能够避免过高胰岛素分泌峰的出现,从而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同时,由于长效降糖药在肠道内的释放和吸收缓慢,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减弱,因而磺脲类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少。

  注射药,更安全

  其实,口服药虽然有服用方便的优势,但长效降糖药并不只有口服药,还有注射剂。

  如甘精胰岛素(来得时)、重组甘精胰岛素(长秀霖)、人胰岛素N、地特胰岛素等长效胰岛素制剂,降糖作用持久,且每天给药1次,简单便捷,安全性也较高。

  还有近年来新开发的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如利拉鲁肽)、DPP-Ⅳ抑制剂(如沙格列汀)等,这些新药的药效上了一个台阶,更避免了很多不良反应,可以说是降糖药未来的发展方向。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它们价格昂贵,且尚未列入医保范畴,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