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卓玛为患者会诊。 祁海宁 摄
中新网西宁3月26日电 题:一位传染病专科医生的自述:勇敢迎“大考” 过后需反思
作者胡贵龙 潘雨洁
“每次面对‘疫情大考’,心头都压着重重的担子,”回想此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卓玛对记者表示,“不管医生的经验多么丰富,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我们的身后是民众。”
历经一整月的紧张救治,青海省累计18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面对疫情,卓玛及时开展医护人员应急演练、对患者密切观察、积极恰当施救,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图为卓玛在工作中。 祁海宁 摄
“双清零”的好成绩也让卓玛回想起自己由零开始的战“疫”之路。从17年前艰难抗击非典,到屡次亲历重大烈性鼠疫疫情、参与玉树地震灾后救治,直面一次次从医生涯中的关键“大考”,她从逆行“战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抗“疫”专家。
二十载几经“大疫”:职责所在,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干
2003年“非典”肆虐时,医院刚刚建成,人员、资金、设备均在起步阶段,“这种不明原因、传染率较高的急性肺炎,我们以前也没碰到过。”卓玛回忆,当时自己奔走于各县乡开展疾病会诊、鉴别,但每次外出,身上的防护只有“一件隔离衣、一只棉纱口罩”。
此后数年,缺乏防护意识和装备的状况得到改善,到2009年青海省兴海县发生肺鼠疫疫情时,医护人员已经有整套的防护服、手套、N95口罩和护目镜,亦能按照隔离规范改造病区、密切追踪接触者。然而,县医院条件依然有限,没有上下水管道和公共卫生间,要彻底处理污物、隔离消毒比较困难。
“那时候,不少医生护士很怕进病房,”肺鼠疫被国家归为甲类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卓玛很理解医护人员。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每天亲自查房,“我是搞传染病、结核病的专家,如果不自己去看、去了解病人的症状表现,心里就没底。”
抗击鼠疫期间,卓玛曾因十几天连续奋战而严重贫血,血色素只有正常值的一半。不仅如此,下乡会诊时,她几次遭遇交通事故,导致膝盖骨裂、肋骨骨折。
“工作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干”的念头,二十年间从未改变。虽然是“高危职业”,“但每次病患能及时救治、有效控制感染,心里很有成就感,”她说,“突发疫情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医护人员的奋力闯关不仅磨炼自己,更换来民众的信任。”
抗疫的思考:建设分层疾控体系注重科研项目落实
卓玛认为,经新冠一“疫”可以看到,当前青海县、乡级医院传染科的人员装备、救治理念、实战能力、防护经验普遍较弱,亟待加强。“一旦疫情发生,病人只能就地隔离,因此基层医院要不断提高收治、防控能力,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作用。”
她认为,未来应着力建设省、市州、县乡层层递进的疾控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疫情来临时能够做到统一调度、高效安排。同时,省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应健全综合诊疗科室,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最近,卓玛正忙于跟参与此次疫情的医护人员讨论相关科研项目、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我们想针对恢复期血浆救治、‘零感染’护理经验及启示、医院应急体制建设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她说,要及时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
“我们医院每年招聘比较困难,各科室医护人员都紧缺,大家长期以来都在超负荷运转。”卓玛坦言,数年间,传染病专科医院风险高、强度大、待遇不高,让很多立志从医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综合性医院及科室。
疫情结束后,战“疫”天使们将回归日常的医护工作,“未来,如果医保政策能对传染病倾斜、报销比例提高一些就好了,”卓玛希望更多传染病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这样,我们在工作时,也会添一份信心和底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