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火药桶”如何面对抗疫新战场?

text

伊朗确诊病例走到5万例关口,土耳其确诊病例近期激增,多国病例持续增加,中东地区新冠肺炎的抗疫形势日趋严峻。这片深受军事冲突和社会动荡之苦的土地,面临怎样的疫情冲击?在疫情带来的共同挑战面前,近日又有哪些“好消息”?请看新华社记者的报道。

伊朗确诊病例达五万

但有两个好消息

伊朗在此前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全球确诊病例最多国家的前三名,近两个星期为欧美多国超过,但仍为中东地区最多。伊朗4月2日公布的累计确诊病例突破5万例。

3月31日,在伊朗德黑兰,志愿者为扶手电梯消毒。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哈拉比萨斯摄)

不过,伊朗疫情整体上有趋稳之势。伊朗总统鲁哈尼4月1日说,伊朗疫情已现“下降趋势”。

据新华社记者了解,伊朗疫情出现积极迹象主要得益于两个“好消息”:

伊朗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和力度近两个星期来明显增强:

伊朗巴斯德研究所所长比拉格里4月1日说,伊朗已可以自主生产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目前产能为每周8万份以上,计划接下来将日产量提升至2万件;伊朗已准备好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

伊朗长期处于美国单边制裁之下,在其疫情暴发后,检测试剂盒因进口难而严重短缺。此前,伊朗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几乎全部来自他国援助。伊朗3月初只有5家医疗中心可提供试剂盒检测,现已增至50多家,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增至90家,预计届时每天可检测数达2万例。

3月31日,在伊朗德黑兰,志愿者在街头为车辆消毒。新华社发

伊朗防疫措施不断加码,诊疗经验不断累积:

伊朗自实施全国动员计划以来,已完成对6700万人的健康筛查工作,约占全国总人口八成,这也给了伊朗抗疫更多底气。

不过,确诊病例每日新增仍数以千计,一些省份仍处于“温和增长阶段”,抗疫措施不容放松。

伊朗3月底又宣布实施“社交疏远计划”,减少甚至取消城际间交通和各类大型聚会,旨在限制居民在伊历新年(诺鲁孜节)期间外出旅游和聚会。交通部数据显示,伊朗今年节日期间各类公共交通出行人数比往年大幅减少。

土耳其确诊病例激增

封闭措施下客流锐减

另一个中东大国土耳其3月11日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但过去三个星期以来确诊病例激增,成为中东地区第二名,仅次于伊朗。

据土耳其卫生部4月1日数据,确诊病例新增2148例,累计15679例。土耳其境内81个省均出现确诊病例,其中39个省出现了死亡病例。确诊病例中,60%集中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死亡率为1.58%,低于多数其它国家水平。

3月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工作人员给街道消毒。新华社发

土耳其拥有8000多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但迄今仅10万余人接受了新冠病毒检测,疫情后续发展还需要观察。

土耳其已停飞所有国际航班和部分国内航班;所有城际公共交通需向当地省政府申请,私人交通在各省关卡需要接受检测。内政部长索伊卢说,执行现有防疫措施后,公交客流量下降了九成以上,市内交通流量工作日下降了60%-65%、周末下降了85%-90%。

土耳其的中小学停学将延长到4月30日,远程教育也将持续到4月30日。针对不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部分学生,土耳其采取电视台播放课件视频的措施。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一家大型超市内,不少消费者仍未戴口罩。新华社记者郑思远摄

土耳其政府提倡的措施主要强调民众应自愿在家隔离、减少外出,未提及出行必须戴口罩。

新华社记者观察到,首都安卡拉市内人流和车流明显减少,目前物资比较充足,没有出现抢购、挤兑等情况,但大型连锁超市内近一半消费者未佩戴口罩。

巴以互助值得点赞

以色列“科技抗疫”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正保持暂时化干戈为抗疫合作的积极势头。对这对“老冤家”来说,冲突、争端是常态。但在疫情冲击之下,用以色列媒体的说法,双方展现了“有史以来最紧密的合作”:

双方每天互通疫情动态。

以方向巴方提供新冠病毒试剂盒和防护服,协助巴方培训医务人员。

巴方部分工厂也为以色列生产防护器具。

在以方协调下,最近一批由世界卫生组织捐赠的抗疫医疗物资和设备经由埃雷兹检查站运抵加沙地带。

3月25日,在加沙城的一家工厂内,巴勒斯坦工人在生产医疗物资。新华社发

以色列卫生部4月1日晚发布的数据显示,以色列累计确诊病例达6092例。以色列当天继续加码防控措施:所有入境人士必须在指定宾馆隔离14天;民众外出活动时必须佩戴口罩;对疫情严重的城市布内布拉克实施出入限制。

3月29日,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凯隆巴尔齐莱医学中心的微生物实验室里,身着防护装置的操作员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新华社发

除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以色列凭借较高的科研实力和医疗水平,抗疫工作的科技含量凸显:

疫苗研制 :以色列生物研究所在研制针对新冠病毒的原型疫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准备进行动物实验。米盖尔-加利利研究所正加快研发一种口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科技防控: 运用手机追踪技术定位新冠肺炎患者,政府部门和高科技公司纷纷推出相关手机应用程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