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王溶江是上海日报摄影记者,三年前退休,偶尔还会客串给老东家拍摄新闻照片,但因没有任务在身,之前做记者时的紧绷状态到底是松弛了下来,享受着安逸幸福的退休后生活。新冠疫情发生后,王溶江又操起相机上路,与年轻人一样,有时候出没于街头巷尾,截取日常生活中鲜活的一刻,这是摄影人的
惯性动作;
有时候又出现在新闻事件中,抓取事件中的核心瞬间,这是职业身份带来的
使命感。这样的摄影人很多,正在路上。
*“面对疫情,摄影人不可能全都冲上第一线,而立足本土,聚焦疫情下的日常生活是完全可行的。这些照片和第一线的照片组合在一起,才能构建起防疫抗疫战争的完整图景。”
- ——王溶江(职业摄影师)
Q: 日常喜欢在什么地方拍摄?
A:我日常主要在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自由拍摄,一是可拍的东西多,二是容易拍得到。街头拍摄,那种不确定性充满着魅力,也十分锻炼人的脑力。
疫情期间的街头,与平日里的场景有着很大的不同,拍出的照片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街头拍摄的内容也足够丰富多彩。
铁路上海站,旅客踏上返乡路程。
2020年1月23日,上海图书馆闭馆前一天。当日,武汉封城。
(左)2020年1月24日,大年夜,龙华古寺取消新年祈福活动。当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一级响应。
(右)大年夜,天钥桥路一家熟食店前,市民采购年夜饭。
2020年1月29日,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市民争相购买口罩和消毒用品。
(左)2020年1月30日,淮海中路。
(右)2020年1月31日,一市民口罩内叠纸巾,再加双层口罩。
2020年2月4日,铁路上海站,全副武装的旅客,往年这个时段的该来的春运返程高峰没有出现。
2020年2月8日,956路公交终点站,防控员洪师傅在统计上车乘客的人数。当日,956路采取在起点站和终点站对上车的每位乘客测量体温,并对车厢进行消毒的措施。
2020年2月9日,顺昌路,戴防毒面具的行人。
2020年2月9日,关闭的复兴公园外,一市民与流浪猫嬉戏。
Q: 在疫情下什么样的瞬间或者主题最打动你?
A:疫情之下,人们自觉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一米线上排队等等,常常让我感慨,这是因为人们按规则做事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了。还有那些街头忙碌的社区医务人员、小帐篷里值夜的平安志愿者、穿梭往返的快递小哥,以及不见人影的宅家市民,是全民皆兵,共同编织起防疫、抗疫的天罗地网。
疫情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我拍摄的主题,那些视觉语言鲜明、有故事情节、能引发思考的瞬间促使我按下快门。
Q: 在2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和人们有什么样的转变么?
A:许多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了。比如,疫情初期,原来快递物品在小区门口摆地摊,接着有了货架,后来又搭起了帐篷,管理得十分有序了。
人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防护意识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也多了一份尊重。如能长此以往,也算是疫情带来的一项收获吧。
因为就医、进商场、看展览都要出示健康码,所以老年人都重视学习手机上网了。
(左)2020年2月9日,曹杨路,一家酒店在街头售卖库存食品。疫情对餐饮业冲击巨大。
(右)2020年2月13日,瑞金二路,严正以待值守的平安志愿者与全副武装出行的市民。
(左)2020年2月14日,钦州路,情人节的花市失去了往日的生意,店主不得已在街头摆摊,但问津者寥寥。
(右)2020年2月22日,封闭了一个月的徐家汇公园开放了,两名游客隔着座椅交谈,颇有“北欧风”的味道。
(左)2020年2月19日,衡山路,工商管理执法人员向店主发放“沿街门店等小型公共场所卫生健康防护提示”告知单。城市正在复工复产复市。
(右)2020年2月20日,一市民在永嘉路写生。
2020年2月23日,乌鲁木齐南路一咖啡店外墙上的蝙蝠图案,格外引人注目。
(左)2020年2月24日,二月二,龙抬头,市民在理发店外等候理发。
(右)2020年2月24日,顺昌路一家菜市场。
2020年2月28日,一市民在地铁里看书做笔记。
(左)2020年3月7日,谈家桥路居委和社区居民用闲置物封闭的弄堂口。
(右)2020年3月12日,肇嘉浜路,忙碌的社区医务工作者。
(左)2020年3月12日,上海中心上海之巅观光厅恢复开放。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迎接第一位游客顾先生,当顾先生要与顾建平总经理握手致谢时,被顾建平婉言谢绝了。
(右)2020年3月14日,淡水路,一家邮政企业在拍宣传片。
2020年3月16日,中山公园恢复开园首日。
(左)2020年3月20日,地铁隧道里的防疫公益广告。
(右)2020年3月21日,长风公园,游客拍全家福。
(左)2020年3月23日,一小区居民的徐大妈牵着戴口罩的爱犬,当日是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的最后一天。
(右)2020年3月24日,东江湾路,复市的餐饮店班前会和外出游玩的市民。当日,上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
2020年3月26日,吴江路,一家咖啡店恢复了往日的场景。
(左)2020年3月25日,浦东新区花木镇龙沟四队村民周老伯在自家地里培植山芋苗。
(右)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一市民手捧鲜花走向外滩陈毅广场。
Q: 随着疫情发展,这些形形色色的口罩之下隐藏着什么情绪呢?
A:戴口罩已成为当下的生活习惯,这方面,年轻人做得更好一些。疫情初期,多数是出于本能的恐惧和自卫吧。口罩之下,能反映出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有出于无奈的、有紧张不安的、有从容淡定的、有充满自信的。眼下,随着疫情好转,人们期待早日摘下口罩,恢复歌照唱、 舞照跳的正常生活。
Q: 在这种历史时刻您认为作为一名摄影师能够做到什么?
A:一个摄影人一生能有几次遇到这样的重大事件?因此,我不甘心让这些难得的画面就此随意流失了。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一切可行的机会,为特殊时期留影,这是摄影人的责任与担当吧。摄影人也是逆行者。
(左)2020年3月28日,一市民向关闭的大光明电影院里张望,原本当日将恢复开放的电影院又被紧急叫停。
(右)2020年4月6日,长宁路,市民跳起了久违的交谊舞。
2020年3月29日,肇嘉浜路,刚退休的邓先生重新拾起了儿时学过的小提琴。
2020年4月7日,凯滨路,一商务楼外的外卖送餐员。(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