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味示强无助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亚太日报

text

此前,中印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人员伤亡,印度方面就此态度前后矛盾。先是试图降温,后在国内政治压力下转而表态强硬。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屡次发布不负责任的表态,明显有意挑拨中印,从中渔利。

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源于印度蓄意挑衅。

事件发生后,印方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就印方越线挑衅只字不提,转而强调“中印对实控线理解不同”。这一说法明显旨在逃避责任。尽管客观上中印对实控线存在不同理解,但中印边防部队长期在实控线附近驻扎,对彼此实际控制区域心知肚明。此次冲突事件发生的加勒万河谷位于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多年来,中国边防部队一直在此正常巡逻执勤,印度对此非常清楚。

然而,印度边防部队4月以来单方面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5月6日凌晨,印度边防部队悍然乘夜色在该地区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蓄意挑起事端。6月6日,两国边防部队举行军长级会晤。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通过现地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然而,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因此,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的是非曲直很清楚,责任完全在印方的蓄意挑衅。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多年来反复借口“中印对实控线理解不同”而频繁挑起事端,同时企图以此施压中方核实实控线。但在此过程中印方又故意越线挑衅,将本无争议地区变为所谓的争议地区,进而扩大声索,导致中印边界摩擦时有发生。

印度无力政治决断是边界问题迄今难解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边界问题涉及民族感情因而高度敏感,非常棘手难解。这显然需要争议国着眼长远,立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互谅互让。然而,这恰恰是印度方面所缺乏的。事实上,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当时之所以在边界问题上越走越远,最终引发1962年边境战争而一败涂地,党内和反对党的煽动施压以及不少印度媒体的恶意炒作发挥了严重负面影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次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发生之后,印度总理莫迪6月19日召开印度所有党派大会,表示“没有人侵入印度领土,没有印度哨所被敌人占领”。这一表态非常重要,实际上向全世界承认了此次边境事件乃是印度边防部队蓄意挑衅,越过实控线进入中方一侧而导致的。

由此可见,莫迪非常清楚此事件背景,也不愿意因此与中方兵戎相见。然而,印度政坛众多反对党却将此作为攻击莫迪及其党派的天赐良机。例如,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21日表示,“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控制了印度的领土”,指责“莫迪将印度领土拱手让给中国”,甚至给莫迪总理起了一个侮辱性的外号“投降者莫迪”。面对空前的国内压力,印度政府立场迅速发生变化。28日,莫迪总理在印度媒体上就冲突做出强硬表态,表示“全世界都看到了印度保护其边界和主权的决心。印度在拉达克针对那些觊觎我们领土的人以强烈回应”。

与此同时,印度军队向达拉克地区大规模调兵遣将,尤其是部署了大量的先进军事装备,其中包括P-8I侦察机、苏-30战斗机、米格-29战斗机、C-17运输机、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和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装备。无论印度此举是虚张声势缓解国内压力,还是真的准备进一步升级冲突,其在冲突发生地及附近进行如此规模的军事调动显然不利于缓和氛围,推动事件的最终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方面始终密切关注此次冲突演变。特朗普政府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将印度作为平衡中国发展的重要棋子,为此不断强化对印度战略拉拢,甚至达到了“没有底线”的程度。特朗普政府这一做法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印度自信心膨胀,强化了印度对外政策的投机性和冒险性。例如,冲突发生后,美国方面明显拉偏架,国务院高官爱丽丝·威尔士表示“中印边界冲突提醒全世界,中国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特朗普甚至表态要斡旋中印。幸运的是,印度领导人在该问题上头脑清醒,拒绝了美国方面的“斡旋好意”。

可以预见,特朗普政府未来将继续打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算盘,利用边界问题等激化中印矛盾,而印度能否保持头脑清醒则关乎其切身利益,尤其是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梦”。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