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高管屡陷跟投纠纷旋涡,华鸿嘉信千亿征途遇阻

中国经营报

text

不曾签字,没有手印和盖章,浙系房企华鸿嘉信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鸿嘉信”)一名职业经理人在离职后突然背负了90万元借债。

2020年12月28日,华鸿嘉信安徽区域公司原副董事长章国维(化名)致电《中国经营报》记者称,由于楼盘销售不力,他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在辞职后,自己却发现“被欠下”了一笔不知情的债务,金额高达90万元。

华鸿嘉信方面表示,公司此前曾征求了对方的同意向机构借款,跟投了公司在安徽阜阳一处房地产楼盘。跟投借款协议上也进行了签字留存,由于技术提升采用网上办公软件来操作,公布了所有跟投和配资信息。虽然没有本人签字,但是在办公软件的后台留有其同意借款的操作痕迹,不存在跟投借款时不知情的状况。

针对公司的回应,章国维仍然不认可,并且表示已采取劳动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记者多次联系华鸿嘉信品牌负责人,其表示,公司推行跟投制度三四年来,未出现过纷争,此次主要因为该项目出现亏钱。

借钱跟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章国维于2018年3月加入华鸿嘉信,后担任阜阳城市公司总经理,于2020年3月升任华鸿嘉信安徽区域公司副董事长。其此前曾是南京金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12月16日,据浙江当地媒体报道,章国维向舟山某机构以年利率12%借款90万元,跟投了公司在安徽阜阳的房地产楼盘。在华鸿嘉信出具的借款协议上,乙方与丙方都有公司的盖章,而甲方位置只打印了章国维的名字,没有手印和盖章。

章国维称,自己总共向华鸿嘉信跟投了85万元,结果离职后,财务部没有退还跟投的本金,反而要倒贴2万余元,原因在于阜阳项目的借款产生了利息。“阜阳项目的地块不是我拿的,虽然当时打了30万元到跟投账户上,却没有签字同意借钱来跟投。办公系统本身是公司的,账号和服务器都在公司,我没有操作过(跟投手续)。”

公开资料显示,房地产行业的跟投方式主要在2014年,万科推出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和项目跟投制度,之后多家房企也陆续推行项目跟投制度。一方面将三四线项目的职业经理人与公司利润进行捆绑,保障拿地决策更稳健,另一方面也为了提升风控能力,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根据协议,章国维投资的是阜阳市颍上县甘罗路与尤岗路交会处的颍上珑樾府。该项目地块由华鸿嘉信在2018年4月以4.2亿元竞得,楼面价2710元/平方米,溢价率76%。

“我入职时测算过,颍上珑樾府的拿地价格过高,肯定要陷入亏损。当初集团预设的均价8900元/平方米,实际推盘均价少了2100元/平方米,而且周边楼盘都在降价,导致后期销售迟缓。”章国维向记者表示。

华鸿珑樾府规划建设1224户,周边均价5500元/平方米,新安房产网显示已售罄。天眼查信息显示,华鸿珑樾府是由华鸿嘉信和浙江国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双方分别占股62%、38%。

针对跟投涉及的债务问题,华鸿嘉信品牌部方面以年底事务繁忙为由未向记者过多解释和回应。此前,公司人力行政副总裁和财务总监在当地媒体平台上否认了章国维的说法:“基本上所有的跟投信息都在网上操作,每天都有业务在办公软件审批,而跟投本金和配资信息都公布在软件上。两年半下来,却说不知情,有点不符合逻辑。”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房地产律师王玉臣指出,单纯依靠办公软件的操作痕迹不能界定借款行为人的责任,除非出具电子签名或者人脸识别等证据。因此,上述借款协议的签订流程不算严谨。当事人若选择维权,需要考虑技术层面和常理角度,核实公司后台是否可以操作员工的账号。开发商则需要出示跟投本金和配资信息在办公软件显眼位置的证明。

风险陡增

跟投是房地产行业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当职业经理人达到一定职级后,需要拿出自己的资金作为投资款与负责项目的利润挂钩。

不过,并非所有房企都施行跟投制度,有业内人士曾呼吁:“强制跟投,在下行期的市场里面已然反人性。”

早在2017年,龙湖集团推行合伙人制时,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就提到合伙人制度与跟投制度的区别,其表示,跟投制度对上行周期的激励是充分的,但对下行周期的职业经理人的保护并不够,所以龙湖不考虑设置跟投机制。

房地产跟投制度是把“双刃剑”,在业内也早有讨论。中房智库研究员兰亚红曾撰文直言,房地产也进入下半场,跟投者的收益逐渐萎缩,风险加剧,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负担和跟投者的鸡肋。

兰亚红表示,楼市调控仍在持续,房企项目去化速度普遍变慢。跟投项目的收益降低,风险越来越大,以至于被强制跟投的管理层发现,甚至部分跟投项目出现亏损。在拿不拿地的问题上,区域公司和集团存在“互怼”。因此,部分企业对跟投制度进行了调整。

据章国维反映,自己因为阜阳项目销售不理想而提出了离职,而且集团和其他区域的高管也有跟投亏本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华鸿嘉信起家于浙江温州,现总部位于杭州市,开发项目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江苏等多个省份,是中国百强房地产企业之一。公司在2018年提出“2020年实现千亿”的计划。来自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华鸿嘉信的拿地金额共有136亿元,销售额为293.4亿元。

事实上,在此之前,华鸿嘉信已连续两年没有完成销售目标。公司董事长李金枢曾表示,2018年集团整体目标是“保五争六”,确保销售500亿元,争取销售600亿元。然而,克而瑞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销售金额为315.3亿元。2019年实现销售额为460亿元。

2019年12月,鑫苑集团前CEO兼执行董事张立洲加入华鸿嘉信,担任总裁。但加入不到3个月,张立洲就选择了辞职。外界猜测,张立洲的离职或因业绩压力。半年总裁空窗期后,华鸿嘉信才迎来“80后”新总裁黄士冯。

针对业绩完成情况和高管更迭现象,记者向华鸿嘉信方面提出采访要求,但截至发稿,公司负责人未予回复。

王玉臣表示,正常情况下,开发商没有权力强迫高管跟投项目,只会用业绩分红等方式将职业经理人与项目收益进行捆绑,此类细节会在招聘入职的时候通过协议来约定。职业经理人要规避跟投过程的风险,关键在于看清入职合同的细节,一开始就将条件谈清楚,如果有不利的条款要及时提出,完善或者修改内容。实际执行过程中,若发现超过协议约定的跟投项目,要及时停止执行。在必要时刻,可以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