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 中国的崛起,让美国长期悲观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Amanda

通货膨胀,劳动力短缺,供应链问题,奥米克戎病毒(Omicron),党派之争,政治僵局,拜登的不作为和特朗普的咆哮……看了这些,很多美国人对国家,尤其是对经济感到失望也不足为奇了。然而,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经济数据正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它正在上升。

虽说新闻本身不是任何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它的主旨还是会突显出一定的情感导向。在参议员乔曼钦(Joe Manchin)宣布不会为“重建美好未来计划”(Build Back Better, 简称BBB计划)投票后,随着新冠疫情的反扑引起的焦虑,加上大量的社会支出,这种灰暗前景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性,接下来几个月的新闻内容应该不会有很大改变,情感导向也不会变得更积极。

但是当你倒退一步看,事情会变得不太一样。我们用来衡量经济发展的几项指标几乎和前几年的一样好,甚至更好,可以说,比从二十一世纪初至今都要好。GDP增长率,失业率,平均工资水平都在逐渐回到正轨,失业率大约在4%,即使是像纽约这样拖后腿的地区都保持了多年的低失业率;GDP预计在2021年增长5.5%,这是自1984年以来的最佳水平;经济金字塔底端人群的工资增长第一次被注意到了。实际上,工资上涨的速度比通货膨胀——也就是会抑制它上涨的因素还要快。

通货膨胀对收入少的人打击最大。假如你的生活已经捉襟见肘了,那么每次加油不得不花10到20 美元,再花5到10美元买吃的,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过即使通货膨胀水平在十一月提升到了6.8%,低工资收入人群的平均工资还是增长了8%,因为雇主们都争先恐后地想要满足快速上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这一趋势可能会因奥米克戎病毒而减缓,但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和被抑制的市场需求大概不会让它停下来。随着许多大公司提高了最低工资,而工作岗位仍有空缺,毋庸置疑的,低收入人群即使是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还是能过得更好一些。

此外,不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滞胀,或是八十年代早期的两位数通货膨胀,当今的通货膨胀就是在经历疫情这一年的选择性消费后,更多的人想花更多钱同时来买更多的商品或是服务。这就意味着,现在的通货膨胀就是政府支出的副产品,既是用于缓冲疫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困难,也是为了让穷人和富人都能拥有更多的收入。如今的通货膨胀不过是强大的经济体系的副产品,而不是经济困难的先兆。当然,这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就完全没有伤害,也不代表它不会造成经济动荡。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胀更像是肥胖:这是营养过剩的症状,而不是即将到来的收缩或短缺的征兆。

但是公众情绪和新闻里的叙述不会反映这些数据。公众对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和实际的经济数据之间的巨大分歧,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过去的20年让美国民众很难对未来抱有信心。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人对他们的经济还是充满信心的,但从科技泡沫开始到2000年持续的经济衰退,很难让他们继续这么想了。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低迷之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终于在2020年一月又达到了一个高点,几乎回到了和九十年代初相同的水平。但紧接着,新冠疫情爆发了。

实际上,过去的二十年就是一连串的挑战,正在逐渐削弱美国人的信心,它们让这个曾经极度乐观的国家变成了一个长期悲观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经济的不安也就说得通了。另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富人变得更富,中层收入的人逐渐维持不动,而底端的穷人还在一如既往地挣扎。加上中国的崛起动摇了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地位,使这个长期以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自居,且引以为豪的国家,陷入了一种混乱的窘境。

这不都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尽管经济数据看起来很漂亮,它们依旧掩盖了深藏着的动荡和变化——这些通常是极具破坏性的。技术给生活带来改变的速度往往大于我们适应它们的速度,这些通通都不会显示在GDP或者是就业人数这样的数据里,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

数字无法告诉我们所有事,但它们确实可以描绘出一段时间的趋势,而最近,大部分的趋势都是清晰而乐观的。当我们进入2022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经济层面很少有这么好的情况,然后承认现状比大多数人一年前所恐惧和预测的要好得多。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