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观察 | 美国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了,美俄关系还能转圜吗?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孙成昊

由于前俄罗斯“双面间谍”在英国中毒的事件持续发酵,以美欧领衔的西方针对俄罗斯再次上演一场大戏。目前已有23国效仿英国,因“中毒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人数多达116人。其中美国驱逐人数最多,多达60人,并关闭俄罗斯驻西雅图领馆,还要求被驱逐人员须在7日内离境。

这次愈演愈烈的“中毒”事件引发了美欧的集体大合唱,再次展现美欧在面对“共同对手”的时候仍然是一条心。但这一让西方“大快人心”的“组团”行为却让美俄这一原已僵冷的关系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英国3月14日指控俄罗斯,涉嫌以神经毒剂杀害一名前俄罗斯双面间谍

当前美国对俄政策已经陷入了奇怪的“双层”状态,即两国领导人之间可以继续保持“暧昧”状态,互相释放善意,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似乎却与领导人关系毫无瓜葛,不仅不见转圜,还每况愈下。

一方面,特朗普和普京继续保持友善沟通。普京赢得俄罗斯大选后,特朗普与其通话时丝毫不在意国安幕僚为其准备的谈话参考,无视参考上大写的“不要祝贺”,毅然决然选择祝贺普京胜选,同时对参考上要求就“中毒”事件谴责普京的提示视而不见。特朗普和普京还谈及可以择机举行峰会,就一系列两国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

但另一方面,困扰美俄关系的制约因素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其中,“通俄门”仍然是当前掣肘美俄缓和的最大障碍。

特朗普执政以来,“通俄门”一直是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几乎涉及美国政治的方方面面,牵扯到美国联邦政府、国会、媒体等多个对象,直接与特朗普的执政能力及其合法性“挂钩”。随着各方对“通俄门”调查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证据和事实逐渐浮现,其影响不仅限于美国内政,还极大阻碍了特朗普政府的对俄政策。

由于“通俄门”调查“阴魂不散”,特朗普始终未能在对俄政策上实质性转变。去年年底,美国白宫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今年年初,美国国防部出炉的《国防战略》报告延续了前一份国安报告的精神,将俄罗斯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美俄之间的战略互疑非但未能在特朗普任内消减,反而愈演愈烈,两国关系前景仍不乐观。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美国取消或放松对俄制裁无望后,两国硕果仅存的反恐合作也出现巨大挑战。2017年,反恐一度成为美俄关系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在叙利亚,美俄一度保持一定默契,在确保停火协议得到遵守后,当地的反恐形势好转。美俄的反恐合作确保了“伊斯兰国”的最终溃败,拉卡之役后,叙利亚进入了所谓“后‘伊斯兰国’时代”。此外在去年12月份,由于美国中情局及时提供情报,俄方得以阻止可能发生在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一起恐怖袭击,成为两国脆弱关系中的难能可贵的闪光点。

然而,随着叙利亚反恐形势的好转,两国之间掩盖在“反恐”旗帜下的大国博弈与分歧逐渐浮现,原本基础就不牢固的反恐合作面临崩盘的危机。

除了“通俄门”久拖不决以及反恐“红利”释放殆尽外,美俄间固有的结构性矛盾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成为阻碍美俄缓和的深层因素,加剧“通俄门”背景下美俄谋求缓和的难度。譬如,美俄国际战略观存在根本分歧,俄罗斯在冷战后初期对西方的期望开始变成失望和怨恨,两国战略互信无法建立;美俄在涉及地区安全秩序方面的矛盾和博弈难以消弭,尤其是对冷战后欧洲-大西洋安全秩序的态度截然不同;美俄薄弱的经济关系使两国关系“地基不稳”,无法发挥“压舱石”或“减压阀”的作用等。

作者简介:孙成昊,亚太智库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政治与外交,译有《国家不安全:恐惧时代的美国领导地位》《操纵世界的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幕》《西方情报机构与苏联解体》等书。

华府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