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浙江首位赴鄂支援医生郑霞: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成长”
中新网杭州4月18日电(记者 张斌 实习生 胡丁于)4月18日,浙江杭州。确认自己的CT检查结果无误后,刚刚结束隔离休养的郑霞终于放心回到阔别86天的家。
今年1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郑霞受国家卫健委指派,作为浙江首位赴鄂支援的医护人员连夜奔赴武汉,支援金银潭医院ICU病房,开启长达72天战“疫”历程。
初入金银潭的挫败:压力在于病人病情的急转直下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家医院,被称为此次疫情的“风暴眼”。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日,国家卫健委“点名”长期在重症医学一线的郑霞赴鄂。次日,她即入驻金银潭医院。
郑霞与许久未见的亲人相拥。 张斌 摄
“刚到武汉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救火’,感到特别挫败。”郑霞说。
她回忆,彼时由于病人激增和医护不足,原本五到六人看护一名病人的ICU,不得不转变为一人看护五到六名病人。此外,医护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不少人放弃吃饭、喝水以尽量减少使用防护物资。
更大的压力,源于病人病情的急转直下。
“新冠肺炎是新的疾病,我们不知道它的规律。就像打怪兽一样,你根本不知道游戏规则就使劲乱‘撞墙’。最重要的是‘撞墙’的结果是看到病人离去,这给我们很大的挫败感。”郑霞说,“你根本看不出方向和目标,那时候真的有点绝望了。”
郑霞接受CT检查。 张斌 摄
同道驰援后的转折:“我们能做的事越来越多”
危急关头,千千万万个“郑霞”挺身而出——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各地的共4.2万余名医疗队队员“白衣披甲”奔赴一线。
郑霞认为,驰援医护整建制接管武汉各医院的多个病区,实现病人的分流和精细化管理;多家方舱医院的逐渐开启,阻断轻症病人的恶化,这成为战“疫”态势的关键转折点。
郑霞说,熬过了最初的艰难,医护人员“能做的事越来越多”,病人的病死率逐渐降低。
郑霞(右三)隔离休养结束后的迎接现场。 金晶 摄
她介绍,随着对疾病规律的更多了解,医护人员逐渐找到重症病人的抢救规律和方法,比如借俯卧位通气(把病人从仰卧姿势翻到俯卧姿态)的方式帮助病人提升氧饱和度等。
“这个动作听上去简单,实际上非常困难。我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人病情恶化。在我们病区,每天有8-10个病人需要翻身,往往一个病人就要耗时半小时。”郑霞说。
郑霞介绍,源自各地后方医疗团队的智慧,亦为一线提供方法论。仅她所在病区,就有来自广东、上海等地的多位医学专家。“我们都会跟家里(本院)交流病例,分享各家的救治经验,综合运用在一线治疗。”
郑霞。 张斌 摄
退下战场的回顾:“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成长’”
在金银潭战斗的72天,郑霞一天未休,她所在的病区亦有越来越多危重症病人转移到普通病房。目前,金银潭医院已经实现病例“清零”。
4月3日,郑霞随最后一批浙江医疗队返浙,赴浙江安吉隔离休养。休养期间,郑霞依然与未治愈的病人保持联系。
“有的病人康复时间长,出现了焦虑可以理解,我想尽可能帮他们降低心理压力。”郑霞透露,她还不断与各地同道就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转危的标志等话题进行交流,以期看清新冠的“全貌”。
郑霞赴武汉前,同事为她拍下的背影。 浙大一院 供图
“武汉一行,我最想说的两个字就是成长。”回顾战“疫”时,已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郑霞说。
“成长在于看到自己的短板,比如在ICU要更全能、更亲力亲为地关心每个细节,同时也包括对重症医学有了更多理解。”她说,“ICU绝对不是太平间前的一张床,很多病人最后被拉了回来,被看作是奇迹,但其实人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是我们过去没看到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