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7月17日,科特迪瓦阿比讓市民參觀“新華影廊中非合作論壇主題圖片展。 新華社記者吳昌榮攝。
12年,雖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但這12年卻是中非合作突飛猛進的12年,是中非合作不斷推進的12年,對中國,對非洲,都意義非凡。
這12年,中非合作積跬步而至千里,匯涓滴而成巨流。從灌溉渠、鐵路、公路、橋梁到輸電線路,從體育場、煉油廠、中小學校、政府大樓到非盟總部,從志願者、醫療隊、維和工兵、科技人員培訓到中小企業援助基金,中國參與非洲發展越來越深,中非合作實現了真正發展。
中非合作為什么能夠成功?沿著時間坐標進行比較分析,或許更易找到答案。
12年來,中國重視對非合作具有兩個“高度:首先是中國高度注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於用交通運輸及新興技術把非洲“連起來;其次是中國高度注重對非投資和貿易。去年,中非貿易額達到1663億美元,非洲對華貿易順差達201億美元。截至今年4月,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增至153億美元。非洲企業理事會長史蒂文·海斯說:“通過對長期發展和工業投資,中國模式允許非洲國家創造收入,償還了貸款,避免了不可持續債務的積累。
與有形的政策相比,對待非洲的態度更為重要。世人有目共睹,中國尊重非洲的觀點,用平等和友善的態度對待非洲。兩相對照,美國學者弗朗西斯·內比斯特則尖銳地批評說,美歐“仍把非洲視為病人,而不是夥伴。
把非洲人當成主人還是病人,把自己當成夥伴還是教師,有著本質的區別。美國學者內比斯特分析說:“(中國)對主權的重視意味著,非洲政府可根據本國輕重緩急選擇在何處投資,從而指導發展進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則堅持確定可能不符合非洲利益的輕重緩急。
過去十幾年間,西方人對非洲的悲觀,與中國人對非洲的樂觀同樣形成鮮明對照。冷戰結束後,非洲在西方眼中戰略價值嚴重縮水,加上疾病、乾旱、饑荒、戰亂等災難的反復折磨,在全球化浪潮中日趨邊緣化。到了新千年之交,認為非洲是“問題大陸“不可救藥的論調在西方盛行一時。
回顧西方當時對非洲的心態,就連西方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許多西方人對這個大陸表示輕蔑之際援助了非洲。維基戰略網站首席分析師托馬斯·巴尼特感慨:“當西方企業高管前往非洲時,滿眼都是惡劣的基礎設施、貧瘠的土地、腐敗的政府和太多的貧窮;但中國商人到達這塊大陸時,他們在可征服的困難中發現了巨大的機遇。
中國何止於在非洲發現了巨大的機遇,還成功地在短短十幾年裏和非洲攜手並肩,共同把這一機遇變成了中非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現實。說起近些年在非洲出現的“成長、進步、潛力和盈利的新景象,說起當前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爭相投資非洲、視非洲為“機遇大陸的新局面,舉世公認中國功不可沒。
由此,中非合作不僅“把全球化重新傳遞到非洲,幫助非洲獲得更多選擇權和新的發展視角,也促使世界重新思考應當如何改變幫助非洲的方式。從美國到歐洲,近年都不斷有學者和官員呼籲,應當借鑒中國的援非方式,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再度呼籲其他新興經濟體學習中非合作的成功經驗,加強與非洲的合作。
中非合作為什么成功?因為時間已經、正在並將繼續證明,中國促進非洲自主發展,中國多年來致力於幫助非洲增強自身能力,也為自己提供了更多機遇。
12年來,中非在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中國和非洲不斷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展望未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互幫互助、共同繁榮,勢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