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學家通過環境DNA技術保護瀕危物種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澳大利亞科學家可以通過簡單的測試,判斷水域中是否存在極度瀕危物種小齒鋸鰩。這一突破有助於儘快找到瀕危物種的主要棲息地,並對其進行重點保護。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以及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使用eDNA(環境DNA)技術在澳大利亞北部偏遠地區尋找極度瀕危物種小齒鋸鰩。以前搜尋小齒鋸鰩的方法,如漁業調查等,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eDNA技術則省時省力,並具有較高的靈敏度。

查爾斯·達爾文大學教授科林·辛芬德費爾說,在野外使用eDNA技術前,研究人員首先從不同的水族館中取樣分析,並準確地判斷出了水中是否存在小齒鋸鰩。

為了檢測eDNA技術在野外的表現,研究團隊對位於澳大利亞北領地戴利河已知的小齒鋸鰩棲息地進行了抽樣檢測。辛芬德費爾教授稱,目前該技術在水塘的檢測結果基本準確,但在河流中的檢測結果不太盡如人意。考慮到eDNA技術還在試用階段,辛芬德費爾教授認為只要技術成熟,問題很容易解決。

他說:“eDNA技術發展很快,極大地推動了物種保護的進程。在全球範圍內使用eDNA技術可以讓我們儘快找到瀕危種群,並且優先保護它們。”辛芬德費爾還表示,在5到10年的時間內,所有的eDNA分析有望在現場完成,無需帶回實驗室。

據了解,eDNA技術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其發展得益於基因提取及測序技術的巨大進步。該技術從水中直接取樣,並通過測序分析追蹤特定物種的基因。除保護瀕危物種外,eDNA技術還應用於檢測入侵物種、測量生物數量、調查水體生物多樣性等。(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