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帝國時代終結 花旗和匯豐全線收縮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金融危機前花旗銀行,業務遍及50個國家,觸角遍布全球,服務於2.68億零售客戶。金融危機發生以後,花旗銀行損失慘重,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自此以後,花旗業務開始全面瘦身,不僅從海外20多個國家中撤出,美國境內零售網也裁撤了逾三分之二。與此同時,花旗員工總數下降40%,零售客戶“流失”6900萬戶,約占其客戶總數的25%。

無獨有偶,全球覆蓋面比花旗銀行還要廣的匯豐銀行,也在講述與花旗“同樣的故事”。匯豐在過去不到10年時間裏也像花旗一樣,放棄了近一半“領土”和8000多萬零售客戶。

花旗,以及匯豐等全球銀行對零售客戶轉身,不僅僅是因為維護一般零售客戶的成本太高,還因為一般零售客戶的利潤貢獻太低。以往零售客戶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零售存款。銀行可以通過吸收低利率、短期限、總量穩定的零售存款作為負債,用來換取利息高、期限長的資產,如國債和貸款等,賺取其中的利差。

所以,一般零售客戶的價值主要來源於其低成本負債,負債價值大小受長端和短端利率之差的影響。但隨著美歐日等主要國家紛紛實行QE(主要購買長期國債,拉低了長期利率)、零利率和負利率,壓縮了長端和短端利率之差,因此擠壓了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利差。下圖是三個月和十年國債之間的利差走勢:

因此花旗銀行在放棄零售戰線的同時,將主要注意力放到了利潤較高的高淨值個人、大型公司和機構投資者。

但服務這類用戶需要銀行提供更多的交易服務。自危機以來,花旗銀行的衍生品合約名義金額已經翻番至56萬億美元。花旗已從一家零售為主業的銀行“成功轉型”,目前其公司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零售銀行業務。同樣,匯豐也與花旗采用了類似策略,零售銀行收入占比也已讓位與投資銀行和公司銀行業務。(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