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題:更高水準、更寬領域、更大舞臺——中拉合作將全方位升級
新華社記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歷時長、意義深遠的拉美之行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世界都在期待,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新時期謀劃與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佔主體的拉美地區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這一關係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
在首站巴西,習近平發表了題為《弘揚傳統友好
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闡述了中巴、中拉關係的政策主張,指出在更高水準、更寬領域、更大舞臺上推進中巴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拉關係實現大發展,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這是習近平六年來第四次出訪拉美地區,也是他就任國家主席以來二度出訪拉美,凸顯了中國對與拉美國家關係的重視。4國、13天、80多場活動,如此高密度的出訪任務必將為中拉帶來高品質的成果。中國與拉丁美洲的合作亦將全方位升級。
據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澄分析,此次中拉會晤中將宣佈正式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並具體落實對話機制,如商定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等。
隨著中拉合作論壇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與拉丁美洲的合作將逐步超越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係,步入政治上深化互信、經貿上擴大合作、人文上互學互鑒的“整體合作”的常態化機制。
“中拉合作不斷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將為雙方各自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阿莉西亞·巴爾塞納說。
正如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的演講中所述,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中拉互利友好合作是雙方人民共同期待。中方願意同巴西及其他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一道努力,使雙方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攜手共進的好夥伴。
經貿合作一直是中拉關係中傳統而重要的支柱。雙方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金融、農業、製造業、高技術等領域的互利合作成果卓著,有力促進了各自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目前,中國是拉美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投資來源國。中拉貿易已從2000年的126億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2616億美元,增幅超過20倍。
中國對拉美的礦產品、農產品、石油、原材料和工業製成品需求不斷增加,而拉美則看重中國的消費市場,寄望依靠出口拉動本國經濟發展。“中國因素”正在成為拉動拉美經濟的“新引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長吳洪英對記者說,中拉貿易當前為傳統進出口產品為主,隨著經貿合作“升級換代”,其經貿往來的內涵和外延都將深化拓展,“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貿易,更多層次領域的合作將成為中拉合作的內容。”
未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都將成為中拉“升級版”合作中重點突破的新領域。
此行,中國將與四國簽署的合作協定涉及科技、生物技術、基礎設施、金融、投資、貿易等領域。中國與阿根廷正在大型水電站建設、鐵路改造和地鐵建設開展合作。
15日宣佈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主要支持金磚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拉關係源遠流長。中國有著世界上唯一連續存在數千年的古老中華文明,而拉丁美洲則孕育了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
習近平演講中說,早在16世紀下半葉,滿載著絲綢和瓷器的“中國之船”就從中國的閩粵港口起航,輾轉遠赴拉美,開創了中拉友好交往的先河。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當前正在打造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呼應著16世紀的中拉太平洋之途,這也是中拉在人文上互學互鑒領域進行合作升級的深厚的文化基礎和時代背景。
目前,中國在拉美已開設30多所孔子學院和10個孔子課堂。自2012年起的五年內,中國將向拉美國家提供5000個獎學金留學生名額,21個拉美國家已成為中國公民出境遊目的地。
徐世澄說,將彼此的文化與現狀介紹給對方人民,是人文交流合作的主旨。中拉之間的各類文化展、影視音樂圖書等出版品輸出、人員來往等都會是下一步著力發展的領域,而熟知彼此文化歷史的各領域人才培養更是關鍵。
曾多次訪問拉美國家的吳洪英發現,拉美人民對中國的了解許多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拉美高官和從事涉華工作的人員,影響了拉美國家對華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吳洪英建議,中拉之間應開通更多直航航線,加強雙方間學者和智庫的交流,增加中國媒體在拉美的落地。
2008年,中國政府發佈《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建設中拉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將中拉關係的重要性上升到戰略高度。
“同屬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中拉雙方發展任務相似,在多邊場合中需要維護的利益一致,”吳洪英說,“中拉在政治領域的合作將繼續深化信任,加強對重要問題的立場協調,就關切的地區問題進行坦誠交流,用好國際話語權增加對彼此的支持。”
據悉,習近平將出席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這也是此次拉美之行的“重頭戲”。在這次會晤上,中國國家領導人將同拉方領導人就治國理政經驗、中拉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流看法。(采寫記者:劉斐、李建華、李雲路、裴劍容、王小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