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 蛋撻與愛情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劉莉莉

對於每一個到過澳門的人來說,若是用“美食”做索引,在腦海中搜尋一番,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多半是“蛋撻”。

美食是記憶的紐帶,使人聯想到某一個人,某一個場景和某一種美麗心情。而與澳門蛋撻相聯系的,除了那濃郁的蛋香和騰騰的熱氣外,還有兩家著名的蛋撻鋪子“安德魯”和“瑪嘉烈”,以及兩店主人那段欲說還休的恩恩怨怨……

不能早也不能晚,蛋撻值得等待

在澳門,嘗到一只可口的蛋撻,如同邂逅一場稱心的愛情,不能早也不能晚,還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去尋覓和守候。

當蛋撻那薄如蟬翼的酥皮糊住舌尖,剛剛凝結的蛋芯滑入喉嚨,香甜的滋味便會在刹那間充斥味蕾。 資料圖片。

人活一口氣,蛋撻亦然。火候未到,如同絕色佳人尚未妝成,餓著肚子也要虔誠等待,而擺上餐桌久了,沒了那一股騰騰熱氣,蛋撻也就成了明日黃花,再美,也不過是失了寵愛的怨婦。

好的蛋撻,如同窈窕淑女,值得追求。當那薄如蟬翼的酥皮糊住舌尖,剛剛凝結的蛋芯滑入喉嚨,香甜的滋味便會在刹那間充斥味蕾,一股暖流在心中翻騰……你便會意識到,長途跋涉,漂洋過海,只為品嘗一個澳門酥皮蛋撻,這不是蹉跎年華,而是一種奢侈的幸福。

澳門是座小城市,但要想找到那家交口稱讚的蛋撻店並不容易。這裏沒有方正平直的大馬路和千篇一律的居民樓,自然也沒有飛揚的塵土和礙眼的“拆”字,尋找一家躲在轉角處的蛋撻店,要走過那起起伏伏、彎彎繞繞的路面,忍受著黑白黃各色石子路硌著你的腳。

位於澳門路環島市中心的“安德魯”蛋撻店。 資料圖片。

有媒體如此形容澳門蛋撻:“沒吃過它,不知道如何上天堂。”如此說來,登上天堂的奧秘,定是隱藏在位於澳門路環島市中心的“安德魯”蛋撻店內。

這家不足25平方米的小店,由旅居澳門的英國人安德魯創立,每天十一點開門揖客,下午六點準時打烊,至於蛋撻,也是定量烤制,賣完為止,絕不多做。你若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也只能感歎一句:緣分未到!

安德魯是個怪人。他曾以藥劑師的身份被派到澳門,卻被小城的淳樸民風和寫意生活所吸引。於是,至真至性的安德魯決定在澳門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他在這裏認識了一位名叫唐志慧(瑪嘉烈)的姑娘,並娶她為妻。

1989年,安德魯在路環島上創辦“安德魯餅店”,起初出售一些歐式麵包,後來開始對葡式蛋撻進行創新。葡式蛋撻的傳統做法是將麵粉和水混合,安德魯用鮮奶油取而代之,改良而成的“安德魯蛋撻”堪稱藝術品:花盆狀的餅托香甜酥脆,用奶油和雞蛋拌成的餡料質感十足,如同一汪豆腐花,再點上深棕色的焦糖,甜而不膩,唇齒留香……

成為一名西點師,讓安德魯有機會釋放快樂和熱情。 資料圖片。

昔日身為藥劑師,安德魯認真而嚴謹,而成為一名西點師,讓他有機會釋放快樂、熱情。他堅信,心懷熱忱、親手製作的蛋撻,一定比冷冰冰的機器製作出的更美味。於是安德魯的女兒奧德麗至今仍記得,小時候,她騎在爸爸的肩膀上,和他一起製作蛋撻皮的情景。

苦咖啡配蛋撻,幸福背後的苦澀

蛋撻骨灰粉兒,實在任性。

若是迷戀葡式蛋撻那迷人的濃香,癡迷酥皮被牙齒撞碎時的那一份感動,來到澳門,就一定要找到那兩家最出名的蛋撻店——“安德魯”和“瑪嘉烈”。

話說,安德魯與瑪嘉烈結合後,攜手打天下。可惜,造化弄人,這對愛侶於1997年分道揚鑣,隨之一分為二的,還有他們的蛋撻事業。

澳門瑪嘉烈蛋撻店。瑪嘉烈女士曾笑稱,她的蛋撻與安德魯的蛋撻味道上沒有差別。 資料圖片。

離婚後,安德魯繼續守著路環島上的老店鋪,而瑪嘉烈另起爐灶,在澳門本島開設了“瑪嘉烈”蛋撻店。昔日甜蜜愛侶,如今成了澳門餐飲界兩大“政敵”。“安德魯”和“瑪嘉烈”,隔海遙相對應,大有唱對臺戲之意,只不過,十餘載的相濡以沫,讓兩位西點大師的手藝十分趨同。就連瑪嘉烈女士也笑稱,她的蛋撻與安德魯的蛋撻一模一樣,味道上沒有差別。

澳門本島的馬統領街位於鬧市區,穿過如織的人潮,拐進一個小弄堂,便聞到了醉人的焦糖香,“瑪嘉烈”蛋撻店近在眼前。食客們或坐著,或站著,或呼朋引伴,或自在一身……人人手中都捧著那烤得略微焦黑的蛋撻,細細品味,似乎連香味都要牢牢攏住,捨不得它揮發殆盡。

與“安德魯”蛋撻店不同,在“瑪嘉烈”的蛋撻店,不僅可以坐食,還可以喝到苦咖啡。

苦咖啡的濃情,配上蛋撻的蜜意,混合成一種奇妙的味道,撞擊著味蕾,也衝擊著心靈。幸福過去,嘴邊殘留著淡淡的苦味,相信,這恐怕是瑪嘉烈女士最為熟悉的味道了。

苦咖啡的濃情,配上蛋撻的蜜意,混合成一種奇妙的味道。 資料圖片。

鮮有人知道,兩位西點奇才安德魯和瑪嘉烈為何最終勞燕分飛。在外人眼中,他們是如此般配,共同的愛好和理想,讓他們每天都湊在一起烹製那象徵著甜蜜生活的蛋撻。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太相像、太靠近,凸顯了各自個性上的棱角,導致了夫妻二人的別離。

生活是殘缺的,命運是無奈的,光陰無法回頭,傷心人能做的,唯有跨過自己心裏的那道坎兒。蛋撻配苦咖啡,也許,瑪嘉烈女士正是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懷念自己的過去。

有時候覺得,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幸福的夫妻,雖然值得稱頌,卻無外乎是琴瑟和鳴、舉案齊眉,難掩乏味。而那些愛情悲劇,令人唏噓,卻淒美異常,也就成了值得世人耳語的傳說。

拼搏加閒適,澳門的本土精神

2006年10月25日,一代美食達人安德魯突發哮喘病與世長辭,年僅50歲,從此將一個飄著濃香的美食傳奇留在了澳門。

與前妻瑪嘉烈離婚後,安德魯過著低調的生活。雖然在當地聞名遐邇,但他還是喜歡每天在路環島上的老店裏忙忙碌碌,在一個小小角落裏,專心致志地從事著那個永不厭煩的事業——烹製蛋撻。

業餘時間,安德魯喜歡牽著他的寵物狗“路路”在島上散步,他不愛媒體的聚光燈,卻喜歡和店裏的顧客寒暄、合影。

安德魯餅店內,純手工捏出的蛋撻皮保證了酥脆的口感。 資料圖片。

與安德魯的淡泊相對應的,是瑪嘉烈的轟轟烈烈。上世紀90年代,她和當時的跨國連鎖餐廳肯德基總裁熟識,深知這位總裁的為人。於是,在1997年,瑪嘉烈將製作葡式蛋撻秘方的專利賣給了肯德基。

對於瑪嘉烈的“商業頭腦”,有人提出了非議,甚至有人認為,將安德魯視為至寶的蛋撻秘方出售給別人,是瑪嘉烈“傷害”前夫的一種手段。不過,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蛋撻愛好者來說,瑪嘉烈的做法,給他們帶來了福祉,使他們不用千里迢迢跑到澳門,只需就近找一家肯德基,就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葡式蛋撻。

一直覺得安德魯和瑪嘉烈這對“冤家”十分有趣,一個像智者一般安於現狀,享受著歲月靜好,另一個有著獨到的商業眼光,以及“女漢子”般拼搏精神。很難說,兩種個性,哪個更具吸引力,也許,只有將夫妻倆的特徵並存起來,才能最為契合地反映出澳門人的本土精神。

安德魯餅店內剛出爐的蛋撻。 資料圖片。

雖說閒適與拼搏,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取向,卻在澳門人身上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記得有一位李菲小姐,因為在央視版《笑傲江湖》中出演藍鳳凰一角被觀眾所熟知。從“南拳皇后”到澳門小姐,從影視紅星到企業總裁,李菲在人生舞臺上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華麗轉身,詮釋了“執著、拼搏”的澳門新時代精神。

也許,正是有了瑪嘉烈和李菲這樣的人,在回歸祖國15年來,澳門書寫了一份亮麗的經濟成績單,GDP年均增長達到12.7%,人均GDP位居第四。而反觀鄰居香港,卻因為過多的人為爭執,拖慢了當初以頑強、高效率、快節奏著稱的“中環腳步”。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經濟的發展沒有將澳門變成一座冷冰冰的“水泥森林”。雖然澳門有著發達的博彩業,但當人們邁出這些充斥著人類七情六欲場所的大門時,竟然聞到了一股寡淡的氣味。它從保留完好的古跡中散發出來,從崎嶇但十分乾淨的石子路中散發出來,也從當地人平和、友善的目光中散發出來……這種氣味,也許要被土豪紳士斥為迂腐,卻是澳門人真實的生活寫照。

不過,我們終歸不是土豪,總會在某個下午,深深地憶起美味的澳門蛋撻,以及背後的故事,於是也讓自己生活中,多了一點傳奇和幻想。

作者簡介:

劉莉莉,80後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樣,心裡裝著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著大人走世界、看天下。從外交學院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從事的是國際新聞報導,用另一種方式來關聯天下。

轉眼“入行”已是第九個年頭,自認為未虛擲光陰,忠實地履行著新聞記錄者、歷史見證者和故事傾聽者的職責。2010年9月作為記者被派往墨西哥新華社拉美總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獨》作者瑪爾克斯筆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陸。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間,有機會到15個國家採訪、遊歷,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曾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聯合氣候大會等國際會議和高端訪談中採訪總統,也曾在毒梟出沒的墨西哥城貧民窟與當地居民話家常,曾坐在地板上與環保主義者談天說地,也曾到當地華僑家中做客,體味海外遊子的冷暖……

豐富的採訪經歷使她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駐外兩年,除了完成日常報導外,還為《環球》、《國際先驅導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等報刊撰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稿,將一個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2年底結束任期回國,但心裡依然眷戀著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餘,也為報刊撰寫特稿和專欄,並為央廣“中國之聲”擔任特約評論員。如今在《亞太日報》開設專欄《山外青山》,希望利用這個新媒體聚合平台傳遞拉美及其他區域的文化訊息,講述那些值得稱道的歷史和傳奇,用自己的感悟,與讀者構建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