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BMF)关注了很多青年音乐家,在其中,我们选择了与中国爱乐乐团同龄、音乐达到了一定水准的音乐家进行合作,举办这场闭幕音乐会。”BMF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在“我们生于2000”音乐会发布会上介绍,他称,假以时日,他们也许会成长为新时代的马友友、王健、郎朗、宁峰……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在今晚落幕,余隆会与五位2000年出生的音乐人于明月、林瑞沣、刘珅、欧阳娜娜、鞠小夫同台演出。
左起:欧阳娜娜、鞠小夫、于明月、刘珅、林瑞沣
庆祝中国爱乐乐团成立20周年
“我们生于2000”是一场庆典音乐会(gala concert),庆祝的是中国爱乐乐团成立20周年。这支在2000年5月25日成立的乐团加快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速度,收获了包括英国《留声机》杂志“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交响乐团”在内的众多荣誉。
在发布会现场,余隆列举了中国爱乐乐团成立以来值得纪念的三件大事。一是2002年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在中国的首演,这首交响曲需要近千名歌手和乐手登台演出,有“千人交响曲”的别称。还有2011年“马勒年”,中国爱乐负责演出马勒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八交响曲等部分,“体现出了超级的素质”。以及2013年中国爱乐在奥地利指挥大师古斯塔夫·库恩的指挥下演出巨作《帕西法尔》,这部长近5个小时的作品是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
这也是一场青年艺术家担当主角的音乐会,其中,青年假声男高音歌唱家刘珅担纲马勒《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独唱,展现这部作品融合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两种音乐体裁的魅力。小提琴家林瑞沣的曲目则是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家欧阳娜娜会带来柴可夫斯基隽永而深情的《如歌的行板》以及改编自德沃夏克经典歌剧咏叹的《月亮颂》。中提琴演奏家于明月会演奏德国音乐家布鲁赫的中提琴名作《为中提琴与管弦乐团所作的浪漫曲》。钢琴家鞠小夫则会和乐团合作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经典之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刘珅称,自己从小看着中国爱乐的音乐会长大。鞠小夫称,在和乐团排练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排练的经历打破了和乐团合作的固有观念”。欧阳娜娜说自己有些紧张:“很久没有站上这样的舞台,这场演出会是促进自己进步的回忆”。余隆则寄语青年音乐家称:“这个行业是需要奋斗的行业,不一定会带来财富,但会带来生命之光。”
除了上述曲目之外,闭幕音乐会还有作曲家邹野的《致敬2000》。他的素材中,有些曲目是由中国爱乐在国内进行首演的,有些作曲家的名声是由中国爱乐在国内传播的,还有一些是中国爱乐传播到世界的中国曲目,邹野把这些曲子进行了改编,浓缩为20多分钟的《致敬2000》,他说:“这些曲目都刻上了团员的感情”。
左起:余隆、邹爽、欧阳娜娜、于明月、刘珅、林瑞沣、鞠小夫
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落幕
从年初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的古典音乐市场投下了阴影,给演出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音乐节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了11天超过240小时不间断演出新模式,让听众在新冠阴影之下也能得到音乐的慰藉。
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线下部分进行了20场演出,线上部分则有聚焦歌剧经典的《今夜无人入睡》、展现乐坛佳话的《音乐故事会》、记录跨界音乐探索的《乐·无界》等栏目,分主题地呈现出古典音乐名家名作。线上节目包括了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经典名作和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等作曲家的歌剧经典,据悉这些音乐都经过了细致的版本筛选。入选的版本包括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梵志登与香港管弦乐团录制的全套《尼伯龙根的指环》。在这些音视频节目当中,使用到的各类音乐达到2000余段,BMF与演出机构、版权方展开合作,引进了音乐会现场录像、专题片、纪录片等多样化的音视频节目。和拿索斯中国(Naxos China)、环球音乐(Universal Music Group)、索尼音乐(Sony Music)等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展开深入合作,确保每首音乐都是“正版”。余隆说,今年因为疫情,全球大量音乐家在八个月的时间里颗粒无收,一些音乐家只能收到版权使用的费用。“对版权的尊重,就是对音乐家的尊重”。
也有一些音乐家表达了对技术传播音乐的担忧。“我们这些人不太喜欢古典音乐会在网络上播出。因为通过媒介、机器等,会产生音质问题。但在疫情当中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因为音乐需要传播下去。”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这样说道。余隆说:“现代技术只是给音乐插上翅膀,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但是,技术无法还原现场的感染力。”他称,“艺术本来就是人和人,心和心的交流,现场音乐会不能被取代。”
(来源:界面新闻)